西方商業領袖對中國從「沉默」走向「直言」

標籤: ,

【大紀元7月21日訊】多年來,如果外資企業對自身在華業務受到的待遇不滿,得到的建議往往是:可以私下抱怨,但在公開場合要保持沉默。一般認為,把對中國官員獨斷專行和偏袒本國企業的失望情緒廣而告之,只會招致報復,並威脅到企業的現有投資。

據金融時報報導,類似通用電氣(GE)、德國工業巨頭西門子(Siemens)以及全球最大化工企業巴斯夫(BASF)等企業的負責人,被北京方面視為「外國友人」。作為獲得中國市場准入權的回報,當局希望他們能夠在批評者面前為中國政府的政策辯護。

但上述三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傑弗里‧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羅旭德(Peter Loescher)和賀斌傑(Jurgen Hambrecht)最近都對本企業在中國面臨的困難直言不諱。

而且,西門子和巴斯夫的執行長是在與溫家寶總理會見時,批評中國的商業和投資環境。並且批評是默克爾對中國進行的4天的國事訪問的一部份。

中國無視知識產權、強迫技術轉移、在政府採購中偏袒本國企業的政策讓一些外企覺得,自己正被排擠出這個國家。「我們感覺在中國越來越不受歡迎,正因如此,你發現有更多的人大膽表態,並重新考慮自己在中國的未來。」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的約翰‧紐佛(John Neuffer)說。

在國家補貼的支持下,中國企業正逐漸走出國內市場,挑戰西方企業,和它們在其本土和第三方國家爭奪市場份額。太陽能行業就是一個例子,中國企業有望從德國競爭對手手中奪走世界領頭羊的位置。另一個例子是風能行業。中國在該行業擁有70家企業,它們已發起了一場競賽,旨在超越GE、西門子和丹麥的維斯塔斯(Vestas)等全球巨頭。

德國實業家們表示,在中國風能市場,本土企業在政府採購中明顯受到偏袒。私下裡,德國一家大型工業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指出,有一家全球市場領軍企業過去三年一份訂單都沒拿到,儘管他們在中國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中國加入WTO時所簽署的承諾,大多涉及出口或廉價製造品等更為簡單的領域,而不是外國投資所涉及的高度複雜的領域。即使存在書面的承諾,中國往往也缺乏相應機制——比如信息全面的中立法庭——來履行這些承諾。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罷工潮如何挑戰中共?
《華爾街日報》:本田罷工掀起中國外企加薪潮
GE執行長伊梅爾特抨擊:外國企業技術 中國逼迫轉移
印度媒體:大型外企開始撤出中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