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園地

淺談 0-3 歲的音樂教育

【大紀元7月30日訊】(大紀元紐約訊)許多父母總認為學樂器就等於學音樂,學鋼琴、小提琴的風氣比歐洲還盛。孩子從小學彈琴、拉琴,但為何從此幾乎不再愛音樂?這是因為多半的學習經驗並無帶來對音樂的「鑑賞力」。

0-2 歲以前的寶寶,肌肉尚未發育健全,因此只能透過視覺及聽覺來接受訊息。此時的音樂訓練可用聽音樂CD來增加聽力上的學習。再有,以閃卡來訓練寶寶基本視力追蹤能力、眼球之靈活運轉力,為寶寶觀察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寶寶以透過閃卡方式可以逐步理解並記憶音樂的符號並可慢慢教導寶寶做這些符號的分類。反覆的練習是成功使寶寶記憶事物的關鍵。此階段亦可將手眼協調之能力與思考能力同時運用。0-2歲時期寶寶的音樂動作能力訓練還可包括揉和扭。一歲前的寶寶可讓他們訓練踢與拿還有翻跟滾的動作。會站和走後,可訓練自己的身體配合音樂節奏與拍子所進行的連續動作。律動可使身體的關節更靈活、柔軟,肌肉更結實、有力,情緒也可藉此得到抒發與平衡的機會。

邁入2-3歲階段的孩童,肢體運用已經成熟許多,有時甚至喜歡自創不受拘束、刺激、變化性高的活動。這時期唱唱跳跳是孩子最喜歡的音樂活動。家長可用一些簡單或自製的輔助工具;如手搖鈴、敲擊物、鈴鼓等來引導孩子的節奏性,使其與兒歌來結合是不錯的選擇。甚至可加上一些動作來配合曲子的意境,也是非常好的律動及音感的訓練。

0-3歲寶寶的音樂教育應以生活化的教導方式為主,因為孩子的耐心及專注力在此時是非常短暫的,因此在3歲前的孩子之學習過程都是隨著刺激在發展。2歲之前的寶寶進教室讓他學習課程,其效果是有限的。因此3歲以前,家長扮演的角色就非常的重要,替孩子規劃一個良好的居家音樂環境,並每天騰出時間與孩子互動陪伴,都能明顯看見良好的效果。實例:

1. 小傑是位活潑的3歲小男孩,他非常喜歡唱歌,媽媽就帶他到音樂中心報名團體班的課程,學習音樂基本概念,因為過於活潑好動,令老師感覺十分頭痛。一天小傑在上課時又無法專心聽講,乖乖坐好對小傑而言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老師生氣的將小傑趕出教室,而小傑的爸爸也生氣的跑到音樂中心找老師理論了一番,並向音樂中心要求更換老師,最終小傑換了一位新老師。小傑在換新老師的第一堂課,老師就先給小傑及小朋友來一趟音樂律動遊戲,並用海頓的「驚愕」交響曲,讓所有小朋友躺在地板上,用絲巾隨著節拍舞動。在旋律最高潮時讓小朋友跳起來,並將絲巾拋高,所有小朋友都十分樂在其中,玩得很快樂,最重要的是小傑再也沒有好動的困擾。

2.莎莎是位兩歲半的安靜小女孩,由於父母白天都在上班,所以莎莎從小是由祖母照顧,由於祖孫之語言互動不多,更別提有音樂之啟蒙教育,因此莎莎的口語及音樂能力的表達,均比同齡小朋友遜色不少。再加上不常聽音樂或歌謠,初上音樂團體班時,唱歌的音高只侷限一、兩個音,所唱出的歌曲幾乎是很平的音,也就是沒有旋律可言,老師為了改善莎莎的學習狀況,因此,希望莎莎的媽媽能夠每天陪她重複聽同一首曲子數次,並用手勢比出高音中音及低音之不同,讓孩子更具體瞭解,在經過幾個月與老師的配合下,莎莎的樂感有了十足的進步。老師始終相信正面的讚賞及鼓勵,是小朋友進步的不二法門,更是支持他們努力學習的最佳動力。由於兒歌或童謠會將日常用語融入歌詞中,所以孩子在唱歌的過程中,經過重複聆聽記憶後,不僅語言使用的功力大增,同時也為日後語言的表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寶寶對音樂的反應,打從在媽媽的肚子裏就開始了,寶寶接受的刺激越多,累積到一定的時間,就會爆發出驚人的成果。如果小孩從小多熟悉各種不同的聲音,將來區別聲音的能力就比較高,學習力相對也會來得更強一些。反復學習是0-3歲兒童一個很好學習方法,將來寶寶還會從在重復學習中學到的,進而開始模仿,然後與大人互動。要寶寶聆聽CD中的音樂,家長不妨投入其中,跟著一起唱唱跳跳,享受親子互動之餘,並將歌詞的意思簡略傳達給小朋友,將音樂融入生活中是最佳方式,音樂的鑑賞力是長時間的累積,只要孩子喜歡,就連坐車、散步、洗澡都是學習的快樂時光。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