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簡銘山書法展 與蘇東坡對話

【大紀元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民國81年中山文藝獎得主,獲今年五四文藝節中國文藝獎章的書法家簡銘山,即日起到10月底,在國立美術館舉辦「簡銘山書法創作展—與蘇東坡對話」展,以宋朝大文豪蘇東坡的詩詞文章為主題,共展示71件書法創作,巨幅創作詮釋著蘇東坡一生波瀾壯闊的氣勢。

簡銘山自小就與書法結下不解之緣,一路走過坎坷的求學路,始終相伴的就是書法,他說,只要拿起毛筆,紙筆之間流露出自在,往往讓他忘卻許多塵世間的煩憂。簡銘山少年時期就非常喜歡蘇東坡和陶淵明的詩詞文章,師從汪中、趙水椿、王壯為等名家,初求外型妍美,近年漸注入畫理思維,以寫意線條,取代過去以形取貌的習氣,走筆之間,盡情揮灑。

簡銘山擅長寫行草書,也擅於空間佈局和用墨。他認為臨帖不需字字鉅細靡遺的雕龍圖鳳,臨帖的目的是要擷取古人精華與長處,經過內心的思維變造,但又蘊涵著傳統書法應有的氣韻。

簡銘山隸書並未遵守漢隸蠶頭燕尾的筆法,而是加入一些漢簡結構的方式,鎔鑄成為鮮明而特殊的隸書風格;在甲骨文的作品中,表現出毛筆書寫的特性,處處呈現筆情墨趣;楷書作品則雜以行楷書及端楷和魏碑,不以單一方式呈現楷書作品的風貌,富書卷氣。

一幅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方流人物」作品,簡銘山以北朝的魏碑楷體,揮灑游牧民族的粗獷豪邁,在與蘇東坡詩詞對話的過程中,簡銘山感染蘇東坡那份自在。當行草至『渡海』一詞,簡銘山看到流放到澹洲(海南島)的蘇東坡,雖身處顛沛,但一首首千古絕唱好詞,卻多數誕生於這段仕途最灰暗的時期。這也造就是簡銘山每每將自己的感觸,抒發於創作的款識之中,以此聚焦今古時空的對話,也創造了獨樹一格的書法展。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