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經濟轉型計劃 私人界有望公平競爭

【大紀元09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一馬來西亞綜合報道)馬來西亞政府日前宣布一項經濟轉型計劃(ETP),其中包括131項入口點計劃(EPP)和60項商機,以期讓國家於2020年成為高收入國。此計劃將有可能促使馬國的非政府相關公司(non-GLC) 首次得以和政府相關公司 (GLC) 在公平的平台上競爭。

發展12關鍵領域 爭取2020年成為高收入國

這項計劃列出了十二個國家關鍵經濟領域(12 NKEAs),其中11項為工商領域,即石油、天然氣和能源、棕油、金融服務、旅游業、電器和電子、批發零售、教育、保健、通訊內容和建設、農業,以及一項地域——大吉隆坡,鑒定總投資額將高達4440億美元(馬幣1.38兆元)。當中92%的資金將來自於私人界,其余8%則來自公共領域。

若成功推行,經濟轉型計劃預料將制造33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63%屬於中高新職位,人力市場將出現偏向高薪工作及熟練人力的新面貌。屆時,將可吸引超過15萬名專才回流及外國專業人士前來就業,馬國的中高收入階層將占總人口的50%。

配合政府早前推出的第10大馬計劃、新經濟模式和1個大馬概念,經濟轉型計劃期望將馬來西亞於2020年轉型為高收入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 將可能從2009年的馬幣2萬700提升至2020年的馬幣4萬8千。

私人界為火車頭 非土著有望公平競爭

首相署部長拿督依德裡斯表示以私人界為主的發展投資將可以減低政府的負擔,改善國家的財務狀況。他表示政府希望土著公司可以和其他非土著公司公平競爭。他進一步說明政府需把相關政策透明化,因為這是私人界當前所關注的問題。

根據馬來郵報的一項報道,亞洲航空(Air Asia)總裁拿督斯裡東尼費南德斯認為馬來西亞經濟領域裡的一項缺陷無非為私人企業和政府相關公司無法在公平競爭平台上角逐。他希望政府能真正地停止干涉商業活動,改變私人界一貫對政府「只保護政府相關公司」的看法,並能夠透過經濟轉型計劃讓更多本地的私人企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