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剪黏師王保原 10月辦展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柏凱台南縣28日電)知名剪黏師父王保原停止剪黏創作30年,台南縣文化處為讓民眾能欣賞這項日益少見的廟宇藝術創作,將自10月1 日起在佳里鎮蕭(土龍)文化園區,展出他的藝術作品和創作工具。

台南縣政府今天召開特展展前記者會,介紹王保原的新創作,王保原也親自出席。

台南縣文化處長葉澤山在記者會表示,王保原已經30年不用剪黏技法創作廟宇文物,但這次為了個展,特別把收藏多年的剪刀等舊工具找出來。

葉澤山說,王保原花了超過 1個月時間,以手剪彩色玻璃成1 公釐細絲慢慢黏貼灰泥土,創造出生動精緻的「穆桂英與焦贊」塑像。

81歲的王保原表示,他18歲到台東習藝,最初10年用油漆創作,28歲回到故鄉佳里鎮金唐殿參與整修,才開始學習使用剪黏技法創作。

王保原說,他的父親王石發,年輕時為彩繪師父,後來跟隨知名剪黏師胡金龍學習剪黏技法,王保原也跟著習藝,成為何金龍的第三代單傳弟子。

文化處表示,王保原具備泥塑、畫師、交趾陶等功夫,其中剪黏技法屬於嵌鑲式浮雕,工匠將剪裁過的彩色玻璃或金箔細心黏貼於灰泥土,創造出五彩繽紛的塑像,圖案內容包括民間傳說封神榜人物、花鳥蟲魚、山水樹林等。

王保原指出,剪黏彩色玻璃需要耐心跟天分,他 1天至少可以剪黏30片 1公釐彩色玻璃絲,但大多數創作者若1天能剪出15片就已經是好功夫了。

葉澤山表示,每個剪黏藝術品都是創作者獨一無二的心血結晶,當時台灣多達百間廟宇都可見王保原的藝術作品,王保原最遠還曾到馬來西亞飯店的中國餐廳進行創作。

不過,王保原說,現在廟宇藝術創作多以模具塑出泥像後再以釉料上色為手法,如此省時方便而且可以大量製造,剪黏技法已漸漸失傳。

10月1日至 31日「剪黏大師王保原暨南瀛剪黏匠師與畫師特展」於蕭(土龍)文化園區A5館展出,展覽作品包括王保原參與手繪創作的廟宇建築老照片、文物和使用工具。

另外,也將一併展出與王保原廟宇創作與學習歷程相關連的何金龍、潘麗水、王石發等名師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