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美參院初步通過人民幣匯率制裁法案

【大紀元2011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董韻報導)美國參議院週一以79票贊成、19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對北京據信操縱人民幣匯率進行制裁法案的程序性投票。預計最終投票程序最早將在本週晚些時候進行。中國被指以操縱匯率來增加其出口優勢,削弱外國產品進口優勢。經濟政策協會(EPI)最新調查發現,自2001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已使近280萬工作機會消失或被取代。

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中國問題、經濟問題專家夏明3日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人民幣匯率如果由國際外匯市場來決定,按市場自由浮動的話,對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都有利,北京操控人民幣匯率主要是出於政治控制上的考量,不敢讓資本自由化。

美指責中國匯率政策不公

美國官員認為,中國故意低估人民幣匯率作為其促進出口策略的一部份。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說:「中國的匯率政策不公平,損害了美國製造商的利益。」

美國參議院領袖裡德參議員說:「我的參議員同事們,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認為中國有意低估貨幣幣值,給予中國產品在市場上不公平的競爭優勢。這損害了我們的經濟,損害了美國就業機會。」

「巨額貿易赤字是造成美國不可持續的失業率的原因之一。這個法案就是要製造公平競爭機會,提高美國產品在全球競爭力,並且讓美國就業機會留在美國。」

裡德說,希望這個法案能夠促使中國停止自行低估人民幣匯率;也希望法案向中國傳遞一個強烈信息,那就是美國不會繼續忽視中國這種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裡德說,有關人民幣匯率法案的討論可能這個星期就能結束。他說,這個月參議院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必須快速行動。

夏明教授分析:「美國的經濟學家基本上認為,人民幣被人為地壓低了40%,大概1美元兌換4元人民幣才能真實反映兩國的貨幣匯率。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認為中國在操縱人民幣匯率,中國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美國會出台相應的懲罰措施,以對中國的出口進行適當的平衡。」

他認為:「人民幣匯率如果由國際外匯市場來決定的話,對美國經濟是有好處的。美國的農產品很有競爭力,比如大豆和豬肉,豬肉的價格比中國更便宜。美國的高度知識產權產品,比如iPhone, iPad等,比中國更具有競爭力。」

他亦提到,美國目前出現的經濟問題跟本土的經濟結構、金融業份額過大等因素都有關。

參院法案提出對中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在參議院獲得兩黨支持的這項法案將操縱匯率當成一種出口補貼,認為美國應該對中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這項《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關鍵發起人之一、民主黨籍參議員舒默(Chuck Schumer)預測,這項法案將獲「壓倒性票數」支持而輕易過關,送眾議院表決。

舒默說:「中國對其企業提供非法補貼。這些企業付給工人的工資不足。他們繞過環境法規, 一再忽視全球貿易規則……但沒有遭到任何不利後果。」

眾議院面臨一場硬仗

有數名幕僚表示,這法案在眾院將面臨一場硬仗,眾院共和黨領袖並不準備將此案送交表決,除非這項議題突然發燒,成為明年11月總統大選競選核心爭議。

白宮發言人卡尼(Jay Carney)上週告訴媒體,奧巴馬政府正「檢視」這項法案,尚未正式決定自己的立場。

一些貿易團體反對參院法案

一些受到中國競爭擠壓的美國企業對這項法案表示歡迎。但是,代表美國許多最有活力的出口企業的50個貿易團體向參議院領袖發出一封信函,聲稱這項法案會引發中國的報復,應該予以否決。

對此夏明認為:「人民幣匯率不是絕對槓桿,來幫助美國經濟在中國市場拓展。」 他表示,美國的一些出口企業比如可口可樂、通用汽車等(比較)依賴中國市場,如果中國報復,這些企業會受到影響。

不過他表示:「從理論上來說,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自由市場的調劑下,金融基礎發達的國家會更加受益,而顯然美國是世界上金融系統最為發達的國家。」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有利

夏明教授說:「匯率的自由化,並不意味著對中國企業不利,如果產品質量好,會增強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也有利於企業的資產增資和進行海外併購。」

「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的經濟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產品出口考慮的不再是價格的優勢了,更多考慮的是質量。」他說,「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在沒有價格的優勢下,產商必須要有技術和質量的優勢才有競爭力。」

「中國的外匯政策下,印刷大量的人民幣對沖外匯,進一步引起人民幣貶值和通貨膨脹。」他認為,市場上人民幣流動量大,影響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影響國內老百姓的消費, 並容易引發社會問題。

北京恐懼失去政治控制權

對於北京操控人民幣匯率的真正原因,夏明教授分析說:「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最擔心的不是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的問題,而是其帶來的不確定性,從而帶來政治後果和擔心失去控制。」

他說:「80年代,許多國家因為匯率的自由化帶來資本的自由化,使許多國家在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中失去了政權。」

他以蘇聯和東歐劇變舉例說:「波蘭是共產國家中第一個斷裂的鏈條。80年代初蘇聯也出現了債務危機,蘇東國家、包括波蘭,要求西方國家給予貸款或融資,(他們)度過災難的同時,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讓步,允許經濟適當的市場自由化。」

「波蘭總統當時進行軍管,西方國家尤其是德國等提出:給資金支持,但是要求釋放團結工會領袖瓦文薩,讓工會合法來作為交換。 波蘭政府後來讓出政權,是和當時的債務危機有關的。」

他強調:「中國政府操控人民幣匯率的主要目的是政治上的考量,擔心匯率自由化,引起資本自由化,從而使政府失去(政治)控制權。」

(責編: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