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90後就業壓力大 拼成績、經驗加拼爹

【大紀元2011年11月12日訊】這兩年,第一批90後的大學畢業生將走出象牙塔,登上大舞台。全球經濟蕭條,中國未來走勢也是撲朔迷離,對於90後而言,他們出場亮相的背景還真是有些慘淡。他們是「小康一代」,是「網絡一代」,也是從未親身經歷任何政治風波的「玻璃一代」。

據《新民週刊》報導,忙忙碌碌的「招聘季」,網申、面試、實習是永恆主題,只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90後。19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後即將大學畢業,他們已經站在舞台邊焦急地候場。

  

活在非主流、叛逆、網絡生物、腦殘等各式各樣的標籤中,90後終於要落到現實的土地上了。他們學會帶著簡歷去擠菜市場一般的校園宣講會,學會上午收到拒信,下午繼續信心滿滿地去另一家用人單位面試,學會早上穿著運動鞋去擠高峰時段的地鐵,到實習公司第一時間奔向洗手間換上高跟鞋和套裝,妝容精緻地走進辦公室。

拼成績、拼經歷、拼爹的一代

報導介紹了幾名第一批登場的90後在現實的找工作就業上的掙扎和努力。

出生於1990年的童小晨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朝鮮語系大四學生,她和她的同學們是第一批踏入社會就業的90後。

實習是就業艱辛的前奏,這對從小「養尊處優」的90後是個考驗。前一陣子,小童為一家韓國企業的老闆做貼身翻譯,整天跟著老總到處跑,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早上7點就要到崗,為了多擠出點睡眠時間,她經常帶著牙膏、牙刷上班。「韓企特別講禮儀,你見到每個人,從董事長到清潔工阿姨都要打招呼,一天下來臉都笑殭了。」

小童很勤奮,大三就開始馬不停蹄奔波於各個實習單位。她先在一家物流公司做了2個月韓語翻譯,又到一家進口韓國船舶機械的貿易公司上班,負責寫訂單和聯繫客戶,之後又去了一家韓國化妝品公司,工作內容是翻譯產品目錄和介紹。「多接觸些不同領域,可以早點知道自己適合甚麼樣的工作。」小童曾在公司遇到一個大一的實習生,特地從外地趕來上海,她頓時覺得很有危機感,90後的競爭越來越「幼齒化」。

就業在同學之間是一個敏感話題。「哪裏有實習機會,哪裏在招人,哪裏有宣講會,這些信息沒人會跟別人交流,也很少有人會說自己的面試經驗。」大家都有心照不宣的共識,「如果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專業的兩個學生去應聘一份工作,對方不可能把兩個人都留下吧。」

小童聽說上一屆有個學姐,年年拿獎學金,考過了英語專八和韓語高級,還在自學註冊會計師,但至今待業在家。「這個社會給優秀但沒有關係的學生提供的機會太少了。」

聽說平時學業成績和能力並不出眾的同學突然進了「明星企業」,同學們的反應日趨淡定,只評價一句「正常」。「別人問他怎麼進去的?他回答:就這樣進去的唄。當事人不願深談,大家也心照不宣。」90後習慣了「拼爹」的遊戲規則。

「上半年學校有個研究生跳樓,就是因為就業壓力大。」在就業焦慮折磨下,一些同學給自己判了個「緩刑」,選擇出國留學或考研,甚至是創業。

90後從小有一個如影隨形的競爭對手,叫做「別人家孩子」,這個對手讀書好,又懂事,在家人見人愛,在學校花見花開。這一代人的家長普遍出生在60年代,在改革開放時代邁入社會,對子女的教育貫徹著市場經濟的競爭法則。90後孩子身上延續著父母的未竟心願,甚至充當了父母在另一個戰場較量的武器。在結果導向型的舞台上,他們的出場承載了許多本不該承受的壓力。

小蔚是華東師範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她也將是第一批「登場」的90後。今年她從華師大閔行校區搬到中山北路的實習宿舍,離市中心比較近,這是學校為畢業生提供的便利,她的同學們每天要奔波於滬上各家媒體單位。

想以考研繞過就業獨木橋的學生也不輕鬆。小蔚有個同學準備考北大的研究生,每天6點起床泡圖書館,晚上10點多趕在關門前回寢室。「她壓力太大,睡覺時用不透明的塑料布把床圍得嚴嚴實實,有一點光就睡不著,都快神經衰弱了。」

90後看似獨立的外表下,很多人缺乏清晰的學業及職業規劃,或只有父母意願的投射,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甚麼。在重要人生關口,不少90後看不清前進方向,陷入了搖擺。

(責任編輯:蕭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