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往知來 美長期抗爭難

標籤:

【大紀元11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永捷華盛頓1日專電)占領運動已1個多月,以華府為例,從1932年的「補貼軍隊」抗議、1960年代反戰運動到「占領華府」,雖然占領運動獲得民眾支持,但在長期抗爭和能量累積上,還有待觀察。

究竟有多少民眾參加抗議活動?不僅抗議群眾不知道,就連官方也算不清楚。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導,抗議人數難以估計的原因是因為抗議群眾難以掌握。以華府為例,抗議群眾集結的兩個地點為麥佛森廣場(McPherson Square)和「自由廣場」(Freedom Plaza),這兩處都是繁忙的公共空間,要分清楚抗議群眾和行經的路人相當困難。

國家公園服務處(National Park Service)發言人萊恩(Bill Line)表示,華府自10月初出現抗議活動以來,國家公園服務處定期檢視未經許可集結在麥佛森廣場的抗議群眾,是否超過一般規定的500人上限。到目前為止,聚集人數還在容納範圍之內。

在麥佛森廣場參加抗議活動的菲力普斯(Matt Phillips)估計露宿在這裡的抗議群眾有2、3百人。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近來常將占領運動與1960年代的反戰運動相提並論。

就數字上而言,研究越戰時期抗議活動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吉特林(Todd Gitlin)指出,占領運動參加人數和1960年代反戰運動初期相差不多,1965年4月反戰運動初期吸引全國約兩萬名民眾加入,反戰運動也是歷經好幾年時間才形成後來龐大的規模。

在民眾支持程度上,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和華郵進行的民調顯示,有39%的美國民眾支持占領運動,35%反對占領運動。而反戰運動初期則遭到80%的美國民眾反對。

此外,媒體也拿占領運動與1932年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返鄉的美國退伍軍人要求兌現「軍隊補貼」的抗議活動(Bonus Army)相比。後者當時參與活動的人數超過4萬人,抗議群眾更是在華府紮營抗議達數月之久,後來甚至遭到坦克車鎮壓驅趕。

隨著美國東北地區寒冬來臨,占領運動在人數規模上是否會逐漸消減,目前還難以判定。不過,在長期抗爭上,相較於反戰運動和軍隊補貼的耐久程度,占領運動似乎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新聞
千人占領華府 奧巴馬強調金融監管
占領華府示威群眾 闖參院辦公大樓
法拉盛華商會首屆「幸福爸爸」歡度父親節
紐約市長亞當斯為金兌錫站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