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劉孟奇:兩敗俱傷的太陽能補貼

【大紀元2011年12月15日訊】世界景氣冷颼颼,高度仰賴補貼的太陽能產業也迅速出現問題。不只石油價格回檔,歐美政府更被債務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來,連最重視環保的德國都決定要下調15%的併網電價補貼。專業機構紛紛預測,太陽能市場的需求成長將大幅減緩。

日經新聞在上個月底報導,跟三年前的高點相比,做為太陽能電池原料的多晶矽現貨價格已經回跌9成。截至目前,包括Solyndra在內的三家美國太陽能企業已經宣告破產。更多的太陽能企業也紛紛下調營收和利潤率預測。

造成太陽能企業目前慘況的原因除了需求疲軟,另一個主因就是嚴重的產能過剩。特別是,雖然市場供過於求致價格下滑的訊號非常清楚,但是中國的太陽能業者依舊維持原來的擴產計劃。到明年年底,全球太陽能電池模組庫存有可能飆升至22GW,與今年全球的安裝量相當。

中國的太陽能業者所以執意繼續擴產,主因就在於他們的生產受到政府的大量補貼支持,因此才會無視市場價格警訊,盲目建設與擴張。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過去三年來,因為容易取得政策性的低息貸款,中國的太陽能企業迅速提高產能,並很快奪走歐美生產商的市場佔有率。例如中國太陽能企業賽維LDK (LDK Sola) 就曾獲得89億美元的驚人信貸額度。僅僅在2010年一年,國家開發銀行就拿出35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供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使用。

但是,受到高度補貼,廉價大量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也引發了市場中慘烈的價格戰。崩盤到趨近成本價的市場價格,反過來又重重打擊市佔率高的中國大型太陽能企業。

不僅如此,大量依賴信貸擴張的結果,使得這些企業的債務失控,流動性的狀況如同走在鋼索上。例如,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Suntech Power Holdings) 市值4.7億美元,債務卻有24億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透過補貼低價搶市,固然使得中國太陽能企業在美國搶下一半市占率,但也因此觸動了美國商務部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已經初步裁定,中國補貼對美國太陽能產業構成實質性損害,而如果在2012年做出最後裁決,將會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懲罰性關稅,並可能進一步引發歐盟跟進,嚴重打擊以出口為主的中國太陽能產業。

如此兩敗俱傷的結果,倒楣的終究還是,被國家銀行體系把自己的血汗積蓄投入一場失敗豪賭的小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