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隨筆

玉清心:德國小鎮 話聖誕

【大紀元2011年12月24日訊】德國一個小鎮,無名但是美麗、乾淨、安寧。藍天下,不遠處的黑森林,為萊茵河畔的小鎮,平添了一份心曠神怡。商店裡用松樹、水杉裝飾成的聖誕樹是最早報曉聖誕節來臨的使者。很快,大街上一棵棵高大的聖誕樹出現了,串串彩燈讓夜晚的小城流光溢彩。小鎮雖小,但是小鎮上的人過聖誕節依然講究。

不足萬人的小鎮,是城鄉結合部,從城中心東西南北走出幾公里,便是農田和農舍。一週二次的「農貿市場」就開在現代化的鎮政府辦公樓大門前。擺攤賣菜的德國大叔大媽們,和顧客們侃著聊著,談笑風生。這兩天,上的貨多,顧客也多,忙得攤主們只有問聲好的功夫了。

挎上柳條筐,踩著石子路去「農貿市場」辦年貨是件愜意的事。馬路兩邊沒有防盜門、防盜窗,沒有圍牆的民居都裸露在人來車往的馬路兩邊。房裡面的主人都像是你的鄰居,會時常在陽臺上或敞開的窗戶裡向你笑著打招呼。開始聽到「Frohe Weihnachten」(聖誕快樂)了,知道聖誕節就要到眼前了。走到菜攤前,帶著泥土的瓜果和用木柴烘烤出的大麵包散發出陣陣清香。農家院的綠色天然食品,在聖誕節前的最後一個集市被賣脫銷了,家家都是大包小簍地往回運。

在時髦的商業樓前的廣場上搭建起一群小木屋,這是小鎮的聖誕市場要開張了,它屬於德國2,500多個聖誕市場中的其中一個。雖然沒法和法蘭克福、萊比錫那裏的大聖誕市場相提並論,但是它誕生於這座小鎮,和小鎮一起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歷史滄桑。說實在的,缺了這份商業民俗,就像中國人過年沒廟會逛似的,會顯得缺點甚麼,覺得沒勁。二十多家小店舖,擺滿了聖誕節裡吃的、使的、用的等各種東西,就算不買甚麼,在各家貨色跟前轉轉看看也挺開心的。聖誕節的節味從逛聖誕市場開始日漸濃厚。

逛聖誕市場,順便置辦點聖誕禮物。但是德國人不興厚禮,即便是聖誕節禮物也是如此。一張賀卡,一個瓷杯,一本書,甚至自家烤的餅乾蛋糕、熬製的果醬都拿得出手。在德國過節,送禮這件事既不用大破費,也沒有大限制,所以感覺不累。今年我在小鎮的聖誕市場上花了4.99歐元,給鄰居小彼特買了一隻2011年最新款的「紅白糖果泰迪熊」。

一個月前,德國各電視台開始舉辦一臺臺公益募捐晚會,為愛滋病、非洲兒童……等等募捐,這是每年聖誕節前全德國要唱的一出道德戲。德國有給慈善事業捐贈的習俗民風。在歐洲是捐贈大戶。除了像2004年聖誕節的南亞海嘯、2010年海地大地震這樣的緊急救援外,每年聖誕節前是慈善募捐的高峰。

西班牙男高音卡雷拉斯為他的白血病基金會每年來德國化緣。今年在萊比錫舉行的一場慈善演出,吸引了4000名現場觀眾和340萬電視觀眾,在3個小時裡當場募到六百萬歐元,還不算口頭承諾過後給錢的。在德國願意捐善款的不只是巨富名流,巨額善款中有相當比例來自普通人群,特別是那些領養老金的老人,哪怕是幾十歐。捐獻人數之多,把現場接聽電話幾乎打爆。對門的德國奶奶告訴我,這一個禮拜裡,他們先後捐了一千歐元。她說,捐出去了錢,過節才踏實。

聖誕節原本是宗教節日,但早已由政府定為全民法定節假日,聖誕節世俗化了,成為一個大家彼此關愛的日子。它也象征人們對仁愛、和平、忍耐、仁善、誠信、感恩以及節制的期望。小鎮裡的基督徒不少,這幾天裡一家家人已經忙著去教堂聆聽聖經或看孩子們表演聖誕节目。好像只有特別虔誠的基督徒才肯在今晚的聖誕夜裡去教堂做彌撒。

今年冬天德國不太冷,小鎮上飄落了幾片雪花在地上就化沒了。也許冷天還沒來。但是歐元區債務危機像陰霾後的一場暴風雪,讓人不寒而栗。卷入借貸風波的德國聯邦總統武爾夫,陷入道德危機,這給德國人過聖誕節的好心情有些添堵。

今晚家家戶戶交杯問盞的圣誕夜里會聊甚麼?很多人要撇開上面兩个堵心的話題,但是會有更多的人打開令人糾結的2012年話題。每天的壞消息和怪消息太多,令人目不暇接。德國、世界顯得越來越不太平。難道真像瑪雅人預言的那樣,這個世界面臨末日?要開始的新紀元是甚麼樣,有我們的份嗎?明年是否還會有這樣溫馨的平安夜……

今晚的平安夜,小鎮上的人會更加虔誠地祈禱,求神保佑。因為只有神才能指引人們走出苦難,降福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