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網評

王國信:「饅頭稅」是對「翻牆購物」的最好註釋

【大紀元2011年02月22日訊】如果不是山東政協委員潘耀民的一份提案,恐怕大部分人都還不知道還有「饅頭稅」這樣一個名詞,而且饅頭稅的稅率高達17%。潘耀民委員認為,17%的饅頭稅設置稅率過高,既不科學,還增加百姓消費的負擔,更不利於食品安全,應該降低。(《山東商報》2月21日)

「饅頭稅」是指對饅頭徵收的增值稅,目前稅率為17%,這意味著老百姓每買1元錢饅頭的中就有近2毛的稅。如此高的稅率對正規的大型饅頭生產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同時,高稅率增加了食品企業的成本,在實際操作中這部分負擔又被轉嫁給了廣大的消費者。饅頭不是海參,不吃海參可以,但不吃饅頭卻很難,這樣高稅率變相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負擔,等於「快到老百姓嘴邊了,國家又徵了一道稅,提高了價格」,它對於消費者來說更是不公平的。

在一個對價格數字異常敏感的時期,「饅頭稅」讓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另一個名詞——「翻牆購物」。「翻牆購物」是最近兩年興起的一種消費模式和行為。是指隨著物價上漲風潮來襲,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去「去海外打醬油」,搶購商品。比如今年從新年前開始,很多內地人去香港、澳門購買嬰兒奶粉。當我們到香港、澳門等地掃貨、打醬油的時候,甚至帶回一大堆「made in china」的時候,這種行為跟在「饅頭稅」下,放棄超市饅頭,橫掃街頭小販出售的饅頭實質都一樣——他們都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行為。

這些日子,到港澳「翻牆」採購日用品如今似乎越刮越烈,這其中不僅有安全等因素在內,更有價差原因。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一些原本是內地品牌的商品,在香港等地卻也賣的比內地便宜。造成這種價格倒置的根源又在哪裡呢?央視《新聞1+1》欄目有過深入剖析:第一,出口退稅。第二,國內收的稅太多,看不見的咱們「收費」更多。從這個層面來說,小小的「饅頭稅」不僅再次從正面印證了現今民眾肩上的稅負之重,而且恰好是對蔚然成風的「翻牆購物」的一個最好的註釋。

或許,正是因為大量類似於「饅頭稅」的不合理的稅收存在,使得原本就有點「瘋狂」的物價在七加八加,東加西加之後就更高了。可以說,高稅收對物價上漲推波助瀾,進一步綁架了居民的生活,偷走了人們本就少得可憐的幸福。所以,不僅是一個饅頭的問題,我們現在去國外搶東西,包括去境外搶東西,去香港、澳門等等,已經像一面鏡子一樣,在照著我們自身的問題。「物價在上漲,國人在『翻牆』」,這不是一個笑話,這是一個辛辣的諷刺,它嘲笑著這個時代的荒謬。

物價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關乎民生、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你一定要跑贏CPI」……在一句句帶著黑色幽默的言語中,透露著人們深深地無奈。最近,在新華網組織的2011年「兩會」調查中「穩定物價,嚴防通脹」成為了排名第一的討論話題。而在各地剛剛結束的地方兩會上,如何穩住物價,也是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此刻,面對這小小的「饅頭稅」,面對「翻牆購物」的熱潮,我們不禁再次思考,徵稅的目的究竟是甚麼?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談要扭轉「國富民窮」的局面。而藏富於民還富於民第一步就應該是減輕居民負擔,但是在這條路上,我們明顯還「路漫漫」其修更是「遠兮」。由此,我們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何在中國財政收入突飛猛進跨過8萬億大關,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 之時,別人能那麼淡定——一個國家的強大是來自民眾的強大、是來自其內部的凝聚力和張力。

為了「饅頭稅」而三次呼籲不得其果的新聞,讓人看了心情沉重,而更讓人沉重的是我們並不清楚在整個社會中它還有多少「同類」存活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