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法

找到愛之語的交集

情感的表達有很多種方式,然而,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我們一直很努力的表達卻無法傳遞?而我們所使用的情感語彙,對別人來說就像是外國話,宛如對著一個不懂英文的阿嬤說「I love you」(我愛你)與「Sorry」(對不起),其實都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慣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以為別人一定懂得,於是,對他人所表達的情感語彙反而不夠敏銳?

愛,有時會讓人沮喪,因為無法傳遞?或傳達的情感不夠強、不夠有力?情感是行動,也是感受,表達情感與愛的語言,稱為「愛之語」。「愛之語」可以是贈送的禮物、精心安排的陪伴、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語言、服務的行動……每個人對於「愛之語」的表達有不同的感受!

太太從「愛之語」感受被愛的順序是:「肯定的語言」居首,最後則是「身體的接觸」。先生感受被愛的順序:「身體的接觸」在先,「肯定的語言」殿後,夫妻兩人完全相反的選擇,對「被愛」的感受是無法有交集的!

有些父母表現愛子女的方式是購買禮物,然而孩子想要的卻只是陪伴,那麼雙方情感的表達就無法交流了,或者應該說無法有著「被愛」的感受!

我們彼此相愛,卻找不到方向!我與逸仔、昕仔做了一個功課,是關於「愛之語」的排列順序。逸仔說,她最喜歡「肯定的語言」,末項選擇是「送禮物」。而昕仔的首選是「身體的接觸」,末項卻是「肯定的語言」。在孩子7歲以前,他們通通都喜歡,然而隨著孩子長大,個性與氣質會讓你明顯地感受他們的變化。

釐清「愛之語」的順序,對夫妻、親子間的情感傳達有正面的作用!了解先生、孩子與我之間愛的接觸點,熟悉家人彼此間的「愛之語」,也就是說明白「示愛」的方法是必要的。因此我知道,當我想鼓勵逸仔時,我必須說清楚,能寫張卡片更好。而昕仔則是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我與一些老師、家長們分享「愛之語」觀點時,得到的回應是「難怪有些孩子用說的沒用!」或者「即使用體罰或獎勵也沒效果」,因為有些方法對A是管教,對B 卻是傷害。對「肯定的語言」有強烈需求的孩子,會因為負面的語言產生挫敗感。而喜歡身體接觸、抱抱親親的孩子,父母與老師的身體力行勝過說教。

在所有的親密關係中,相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明白「愛之語」是一種需要,因為我們周遭存在各式各樣不同的交集。有些人,因著不曾被擁抱或是不曾被鼓勵,而成了不善於表達,或是表達不適當的人!

氣質與環境影響著每一個人對愛的感受與順序。當我疲憊或沮喪時,昕仔會用手抱著我說:「媽咪!你怎麼了?」,而逸仔則是給我加油的字條或是言語的鼓勵,這就是他們的不同!原來,孩子用他們感受最強的愛來驅逐你的怒氣,「愛之語」是雙向的,能適切地傳達愛是一件美好的事!

我一直認為,父母彼此相愛是給孩子的最佳禮物!而家庭親密關係的穩固得來不易,因為是在酸甜苦辣過程中帶來的真實,更顯得可貴!它是享受,不是認命。觀察與辨識「愛之語」的交集與認識它們在家人心中的順序,可以讓家人的關係更緊密、更上一層樓。◇

──轉載自「米家的慢走與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