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

《虎媽的戰歌》讀後 (上)

【大紀元2011年04月30日訊】(紐約訊)花了四天時間,一口氣把《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書讀完,心中感觸良多!這是虎媽蔡美兒,這個年輕的母親用鐵血宰相般的手腕教育兩個女兒學鋼琴和小提琴的故事:大女兒溫順的服從,小女兒卻以叛逆的方式對抗。

在女兒學習成長過程中,虎媽似乎忽略了孩子心理上諸多的感受,在無數次的母女抗爭中,她最後也部份讓步,做了許多調適。無可否認的,虎媽的確有著過於常人的不屈不撓的精力、毅力,不斷自我充實、學習的精神,她也能忍受別人對她的批評以及克服孩子在大庭廣眾對她口舌攻擊、羞辱等。當然,她這樣的管教方式也同時帶給家庭緊張的氣氛,隨時隨地有山雨欲來,一觸即發的大小戰爭爆發。

照本承襲 vs. 反思探討

虎媽的教育方式,幾乎完全照本承襲她父母教育她的理念和方式:在校品學兼優、每門學科一定要拿到第一名(或A),成績 不好就是父母最大的羞恥;父母代表權威,孩子不許頂嘴,不許有自己的意見。同時,她在書中也引出諸多教育理論上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例如父母權威管教之下,是否造成孩子將來性格上的退縮?父母的獨霸是否是造成孩子缺乏果斷力的禍源?華人父母若遇孩子心理或精神問題,基於家醜不可外揚的心理,會不會尋求精神或心理醫師的協助?華人父母太過重視面子,是否是導致潛在問題持續惡化的根源?

以虎媽為例,她與二女兒持續僵持不下,終於演變成在俄羅斯紅場上母女公然對罵的場面,也惹來鄰座遊客投來詫異與不信任的眼光。 虎媽在眾目睽睽之下,羞愧的含淚狂奔出紅場……

那麼,兒女學科成績不好,父母會臉上無光—這裡要探討的問題是,除了唸書、學校課業成績優良以外,是否這孩子還有其他方面的興趣與才華值得鼓勵?

興趣栽培vs. 願望強加

孩子小的時候,作父母的應從孩子的興趣上多加觀察,察看其性向而加以刺激其學習的動機。虎媽的強勢作風,要大女兒學鋼琴,似乎沒有引起家庭大風波;但她用同樣手法強求二女兒學鋼琴和小提琴就引起很大的反彈。在此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第一,父母該不該強迫孩子學習他們沒有興趣的東西;還是該替孩子作主,因為父母的任何決定都是為了孩子「著想」、為了孩子「好」?第二,父母在為孩子「著想」或為孩子「好」時,是否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這適不適合於孩子的能力?或是因為選錯了項,就犧牲孩子其他方面的潛力?父母是否潛意識裡,有一種以滿足自己未能達到的某種標準而強將自己的願望和夢想加諸於孩子身上,讓孩子來替自己完成「未竟的願望」?

虎媽在自己做女兒時,鋼琴沒有練好,沒能因此榮耀她的父母,而想加倍在自己女兒身上用「過分補償」的方式去完成她自己未竟的願望。在二女兒堅持不要繼續學小提琴時,虎媽最後讓步了。她給孩子一個自己可以決定的權利時,孩子緊繃的情緒突然釋放了,孩子覺得自己的興趣選擇受到尊重。她毫不考慮的告訴虎媽,她想學網球。華人一般對運動的看法,誠如虎媽所說,不是甚麼光宗耀祖之事。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我們的孩子是在美國生、美國長大的,我們的孩子要在這片土地上與人一爭長短,就應該好好的審思、適度的接受美國人對運動或在運動成就上所下的成功定義。

我們該思索的是:如果您的孩子課外喜歡打網球,而不喜歡彈鋼琴或拉小提琴的話,您會讓您的孩子選擇他有興趣的體育項目,還是不顧孩子的興趣,強迫他學習您認為「有用」的鋼琴或小提琴呢?其實,做父母的常常低估了一個心理學上有趣的現象:興趣的高低牽動著學習動機的強弱,而學習動機的強弱往往能預測一個孩子將來在學業、事業上的成敗。

高期望 大成就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愈高,一般來說孩子的成就也愈大。」華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往往要求比較高,無可諱言的,這種相信孩子足能克服萬難而達成父母期許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貧窮人家的孩子)。幾年前在報章雜誌上讀到一個家裡一貧如洗、但母親不斷鼓勵上進的數學天才的故事。他叫安金鵬,是中國天津市史上第一位國際數學奧賽會上的金牌得主。他在得獎後曾說他的母親對他的期望很高,也知道他能吃別人吃不來的苦,貧窮是一所最好的大學等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