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馬祖喜見全球新種雌光螢

【大紀元5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12日電)農委會特生中心與連江縣政府合作生物資源調查,經基因序列分析證實,發現2個全球新種-北竿雌光螢及黃緣雌光螢,一個據點數量最多出現60、70隻,下個月將在國際期刊發表。

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組長何健鎔指出,全台灣約有63種螢火蟲,台灣特有種約占 5%,離島金門有2種,但與台灣物種一樣;這次在馬祖發現的北竿雌光螢及黃緣雌光螢,經基因序列分析證實,與台灣、中國大陸及日本的雌光螢都不一樣,且是全球新種,下個月將發表於國際期刊Zootaxa。

他說明,螢火蟲有三型,第一型有翅膀、會飛;第二型是翅膀退化變小;第三型像毛毛蟲、蛆,沒有翅膀。這次發現的兩種都是雌蟲沒翅膀,雄蟲有翅膀。

他表示,對照一般昆蟲求偶是雌雄都發光,雌性先發光,雄性對應,一閃一閃之間訴說著情意密碼;馬祖這次發現的兩種新種僅由雌性發光,為一年一代,但成蟲壽命僅1個月,幼蟲則11個月,以馬陸為食,研究時用其他軟體及節肢動物測試,並未發現捕食現象。

他指出,北竿雌光螢成蟲於4、5月間出現,夜行性,白天蟄伏土壤中,日落後鑽出土表活動,發光求偶;研究發現一個據點約出現30到50隻,數量不一,最多達60、70隻。

北竿雌光螢求偶時,雌蟲會將腹部舉起,由腹部末節發光器向後方投射黃綠色持續光,求偶時間約為日落後到晚上8 時之間,活動時間約 1小時。

北竿雌光螢成蟲僅於晴朗的夜間發光活動及求偶,雨天不發光活動;此外,除求偶會發光,步行也會出現點狀發光。

交尾後,北竿雌光螢雌蟲會鑽入表土中產卵,產卵後的雌蟲具有發光護卵行為,身體胸腹節會發出點狀光,十分特殊,與一般所見螢火蟲有所不同。

何健鎔補充,北竿雌光螢幼蟲採集的棲地多為低矮茂密草叢或森林地帶間。

至於黃緣雌光螢,他表示習性與北竿雌光螢相同,但成蟲與則於2、4月間出現,發生期較北竿雌光螢早。

連江縣建設局長曹爾元表示,這項調查從2009年進行到2011年,後來得知是全球新種後,近來已執行保育措施,晚上7、8時不開路燈,9時過後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