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錢變大錢

蓋瑞.貝斯基、湯瑪斯.季洛維奇

人氣 9
標籤:

就像退稅款這個例子一樣,心理帳戶會引發問題的原因是,人們會根據這筆錢所在的心理帳戶、所花用的交易規模或是金額的多寡,而賦予錢不同的價值。以下的例子可以為上述這段話提供解釋:

想像自己正準備要去一家店購買一盞100美元的燈,但當你到那家店時,你得知距離這裡五條街的分店,這盞燈在打折,所以只要75美元。你會到分店去買較便宜的燈嗎?

現在,想像你要在同一家店買一套1,775美元的餐桌椅,但你卻得知同一套餐桌椅,在距離這裡五條街的分店只賣1,750美元。請問你會到分店去買比較便宜的餐桌椅嗎?

研究顯示,雖然這兩個情境本質上面臨的選擇一樣(是否願意為了省25美元走五條街的路),但人們會比較願意到另外一家分店去買便宜的燈,卻不願意走相同的路程去買便宜的餐桌椅。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而且經常使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八○年代時,蓋瑞只是一個財務拮据的大學生,他決定不要把車上的收音機換成卡帶式錄音機,因為他認為300到400美元實在太貴了。

然而,到了大學要畢業的那一年,蓋瑞終於以沉重的貸款買了一台新車。這台車要價12,000美元,並且額外需要付550美元來購買卡帶式錄音機,以取代原先的AM╱FM收音機。

在三個月前,蓋瑞的車子還沒壞掉的時候,他認為一台卡帶式錄音機要300美元實在太貴,因而放棄不買。

但是,汽車銷售員不費吹灰之力,就讓他願意不顧未來的四年裡每個月須付180美元的貸款,以將近兩倍的價格買下卡帶式錄音機。

當然,背後主因就是心理帳戶:因為跟12,000美元相比,550美元根本不算什麼。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潛意識在作祟。

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整合損失」;也就是說,當我們花錢或有所損失的時候,我們會將這筆錢與另一筆更大的開銷相提並論,如此一來便不用去面對自己的損失。

以蓋瑞的例子來說,當他必須花12,000美元買車時,花費550美元的心痛,就相對「和緩」許多。

不過,商人卻很懂得利用人們的這種心態,因此,電器用品店裡面會販售延長保固或服務的合約。

若不是與電器合賣的話,有誰會願意為音響系統或平面電視保險?而這也就是為什麼,保險推銷員在勸你買保險時,也會一併推銷附約 (riders)。因為如果不同時推銷主契約和附約的話,有誰會願意為孩子買壽險?

終結謎團

「心理帳戶」的概念可以為人類財務決策中的一大謎團提供解釋。為什麼自認為謹慎用錢的人,卻還是無法有效省錢?

其實導致這一切的背後惡魔,就在於小細節。儘管很多人在面對重大的財務決策時(例如買房子、車子或家電),都能謹慎小心。

但由於心理帳戶作用,使他們在花一些小錢時,卻會放鬆警戒,將這些小額消費併入其他大筆的開銷裡,像是合計在每週的食品雜物清單或算在「私房錢」當中。

當然問題就在於,汽車或冰箱這類巨額開支,每隔幾年才會出現一次;但是,像去超市買東西、買電影院的食物和飲料或買衣服,卻是每週或每天都會需要。因此,如果你在花小錢時也能精打細算,你就能省下不少的錢。

不僅花費和投資的規模會影響心理帳戶的劃分,而且無論所收到的是額外紅利、退款、退稅或禮金,其金額大小也會有影響。

因此,如果金額夠大的話,那麼本來會被歸類到「隨意揮霍」心理帳戶的錢(例如分紅獎金或退稅款項),就會被劃分到需要更審慎思考的長期心理帳戶中;反之亦然。

這樣的現象的確還滿奇特的:當你拿到小額的退款或紅利時(假設是250美元),你會比較願意去買一雙250美元的鞋子;但當你拿到的是2,500美元時,儘管你擁有較多的錢,卻比較不會願意去花用它。

不知為何,假如撿到的錢金額較大,人們會認為這筆錢神聖不可以侵犯,因此在使用前會精打細算,降低「消費支出率」(spending rate)─這也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這個專有名詞不太好懂,但如果你能夠理解它背後的概念,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自己難以把錢留住,以及額外紅利或獎金其實對你而言,是弊大過於利。

「消費支出率」是指當你得到一塊錢時會花掉的機率。所以,如果你收到100美元的退稅款,然後花掉了80美元,那麼你的消費支出率是0.80(80%)。

你可能會想,如此說來,消費支出率的最高值就是1(頂多只能花掉得到的一塊錢)。但這只是理論而已,請容我們為你繼續做解釋。

大約三十年前,以色列銀行(Bank of Israel)的經濟學家麥可‧蘭茲柏格(Michael Landsberger)針對一群以色列人進行了一項研究。

這群以色列人在二次大戰後,會定期領取西德政府為了彌補納粹於戰爭期間的殘暴惡行,所發放的補償金,因此這筆款項可說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不過,這筆錢也可以說是撿到的。正因為如此,再加上每個人或家庭所領的補償金多寡有顯著的不同,所以蘭茲柏格可以測量金額大小對消費支出率的影響。他的研究結果讓人十分訝異。

那些領取高額賠償金(約是年收入的2╱3)的人,他們的消費支出率大概是0.23。也就是說,他們每得到一塊錢,邊際消費就會增加23%,而剩下的錢則會存起來。

相反地,那些拿到最低賠償金(相當於年收入的7%)的人,他們的消費支出率卻是2。你沒看錯:他們每得到一塊錢,就會花掉兩塊錢。

更準確一點來說,他們每撿到一塊錢,就會花掉這一塊錢,然後再花掉「存款」裡的一塊錢(他們實際儲蓄或可能會被納入儲蓄項目中的錢)。

我們無法確切解釋這個奇異的現象。也許補償金的多寡取決於這些家庭在歐洲的收入;如果真是如此,或許在戰前賺很多的人,到了以色列仍可以維持高收入,因此比較沒有想要將補償金花掉的「需求」。

以色列的狀況就跟其他地區一樣,有錢人會將較高比例的收入存進銀行。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領取最低賠償金的人,他們的消費支出率會是200%這麼高;窮人可不會隨意支出收入的兩倍。

也許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蓋瑞友人的經驗中得到解釋。姑且稱這位友人為基甸(Gideon)好了,他被一家美國公司派駐在海外工作。當他回到紐約度假時,他順道到公司去打聲招呼,卻意外地獲得了400美元的分紅獎金。

很幸運,對吧?但也許不然。當他的假期快要結束時,基甸發現自己所花的錢,已達到400美元的五倍之多。

因為每次當基甸與妻子到商店或餐廳消費時,他們都會認為自己有那400美元的獎金,所以可以安心花錢。這筆獎金不僅被視為撿到的錢,而劃分在可以隨意花用的心理帳戶中,它同時也榨乾了本來另有用途的1,600美元。

如果你覺得基甸的經驗好像似曾相識,那可能是因為他的思維與另外一個心理帳戶的陷阱十分相似。

這個陷阱大概是最普遍卻也最破財的一個:當我們在某個地方「省下了錢」,就會安心地在另一個地方大肆揮霍。

你可能會這樣想:「我本來是要買Lexus的車,但最後卻買了台CAMRY,那麼我應該可以捨棄平價飯店,用那省下的一萬元,享受一下住在高檔飯店的滋味吧。」

或是:「既然那張同行者免費的優惠機票,讓我們省了800美元,我想我們現在可以買那台新型的攝影機了。」

我們並不是認為這樣的邏輯思考有什麼錯,只是為那些本來幻想擁有勞斯萊斯(Rolls-Royce),最後為了「省下」360,000元而改買MINI Cooper的人,感到惋惜!@(待續)

摘編自 《行為經濟學: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面試中最重要問題:為什麼要僱傭你?
以共同財產規劃遺產 專家建議小心為上
MasteryAsia總裁暢談如何積累個人財富
澳洲人在家庭理財上更趨理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