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新聞(卑詩)

台灣文化節之「慈濟」篇

【大紀元2011年09月10日訊】 (大紀元記者朱宇明報導)「慈濟」是源於台灣的佛家慈善機構,在大溫亦有分支。「慈濟」在早年伊朗地震、印尼紅溪河水災、印尼海嘯等賑災活動中出色的表現令人稱讚。在台灣文化節現場活躍著很多「慈濟」義工的身影。據慈濟苗萬輝先生介紹, 慈濟每天有600多名義工參與文化節的活動,主要參與環保回收、茶道推介、中醫義診、環保科技等項目。

  

大型活動製造的垃圾令人頭痛。 慈濟與Metro Vancouver溫哥華都會局合作,負責本次文化節廢物回收。記者看到,義工或身體力行,或指導民眾,將廢品按堆肥類、塑膠類和垃圾類分門別類。義工自豪的說,去年的文化節廢品回收率達到70%,成績優秀。

  

慈濟還在現場推廣環保高技術。廢棄的塑料手杯,經收集、打碎、抽絲,可製成毛毯,用於賑災。

  

慈濟的茶道表演也頗有來歷。苗萬輝說,茶葉是台灣慈濟自種的,叫膨風茶,也叫白毫烏龍,是台灣有名的特產。說起茶園的來歷,還有一番故事。苗萬輝介紹說,白毫烏龍特別的地方在於,茶菁必須讓小綠葉蟬(又稱浮塵子)叮咬吸食,昆蟲的唾液與茶葉酵素混合出特別的香氣, 因為要讓小綠葉蟬生長良好,在生產過程絕不能使用農藥,因此生產不易,也更顯其珍貴。原主人經營茶山已有數代,收入不菲,可惜後輩因怕辛苦不願接手。若勉強為之,又擔心後輩為圖省事而施用農藥,破壞茶葉特色,因此將茶山捐獻給 慈濟,因為 慈濟源於佛家,必不會做殺生害命之事,茶場遂得其所哉。

  

慈濟還有20多名義工在現場進行中醫義診。苗萬輝說, 慈濟早年與政府合作辦過中醫院,後因政府終止投資而不得不關閉醫院。目前 慈濟正在醞釀自主開辦中醫院,目前已有很多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