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巨虧「不氣餒」 中石油競標阿富汗油田

【大紀元2011年09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賽琳綜合報道)阿富汗政權變換後首個對外招標開發的油田項目,吸引了來自中國、澳大利亞、英國和巴基斯坦的競價者。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以最高的競價暫時勝出。由於沒有國家援助做後盾,西方公司在獲得採礦權方面不佔優勢。值得注意的是,以中石油集團為代表的中國油企,雖然海外投資非常頻繁,卻屢屢遭遇巨額虧損。

中石油以最高價暫時勝出

阿富汗內閣8月底批准了礦業部的決定,允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在阿姆河盆地(Amu Darya Basin)的三個區塊開採石油。該地質區位於阿富汗西北部,一直延伸到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這是自美國推翻本•拉登(Bin Laden)統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阿富汗10年來首個對外招標開發的油田項目,也是阿姆河油田區40年來首次對國際招標。三個油田區塊分別為Kashkari區塊、Bazarkhami區塊和Zamarudsay區塊,與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氣源所在地——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區接近。

與中石油集團同時競標的,還有澳大利亞海盜能源有限公司(Buccaneer Energy Ltd.)、倫敦克能石油(Tethys Petroleum Ltd)以及巴基斯坦Shazhad International公司。

在所有競價者中,中石油集團出價最高。喀布爾礦業部政策主任朱姆利亞尼(Abdul Jalil Jumriany)表示,中石油願意支付每桶原油的15%作為開採權使用費,以及利潤的30%作為公司稅,並打算斥資3億美元修建一座煉油廠。

不過,中石油還未真正將招標油田收入囊中。阿富汗礦產部發言人Omar表示,從9月12日起一個月內,如果中石油和阿富汗礦產部就合同細節不能達成一致,澳大利亞海盜能源有限公司將頂替中石油。

這是繼中冶之後,中國企業在阿富汗的又一項大手筆投資。2007年12月底,中國冶金集團(China Metallurgical Group Corp(MCC))贏得29億美元的阿富汗世界級礦床艾娜克(Aynak)銅礦開採權,是阿富汗歷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項目。

中冶集團獲得阿富汗的艾納克銅礦項目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承諾在當地建造一個400兆瓦的火電廠,以及鋪設一條從中國西部經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貨運鐵路,而這也將是阿富汗的首條鐵路。



阿姆河盆地(Amu Darya Basin)地圖(www.tourcontinent.com)

商業考量並非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阿富汗礦產部估算阿姆河盆地的油田區石油儲量大約為8000萬桶,只相當於渤海油氣儲量的千分之六到千分之七,換言之,對於中石油而言,石油儲量的吸引力很小。而且,阿富汗的原油質量並不算高。中國按照密度將原油分為輕質油、中質油I、中質油II和重質油,但上述阿富汗油田區屬於中質油I至重質油,質量低於利比亞原油。

中石油的競爭對手之一倫敦克能石油有限公司表示,他們無法開出可以和中國公司匹敵的條件,也不能承諾建立一個煉油廠。彭博新聞社引用該公司發言人Veronica Zhuvaghena的話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政府代表,它能夠提供非商業的條件。」

據中國能源網報道,中國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岳來群表示, 「對阿富汗的投資,不僅是經濟利益,還必須從中國西部大開發,以及與中亞、南亞和伊朗的跨界聯繫的背景來看。」

阿富汗地處亞洲中部內陸,北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其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阿富汗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到中國西側境外能源通道的安全,加強與阿富汗政府的能源外交,對於中國積極推進「西進」戰略,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分析師的話稱,此次中標使得中石油處於有利地位,以贏得更大的油田項目。

獲取採礦權 西方公司不佔優勢

過去,阿富汗曾被視為是資源貧瘠的國家。然而,美國地質調查局在經過多年研究後發現,阿富汗未發現的油氣資源在15.7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16億桶石油和5.62億桶天然氣凝析油。其中,大部份天然氣位於阿姆河盆地,而大多數石油位於阿富汗-塔吉克(Afghan-Tajik)盆地。

阿富汗能源部長近期在一個公開場合已表示,明年2月將對位於阿富汗-塔吉克盆地一個更大的石油區塊實施對外招標。

美國《每日金融》(Daily Finance)網站2010年6月曾發表Charles Wallace 的文章,題為「中國,而非美國,將獲益於阿富汗豐富的礦產資源」(China, Not U.S., Likely to Benefit from Afghanistan’s Mineral Riches)。

文章指出,雖然給阿富汗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是美國和其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只是美國政府自2001年以來在阿富汗衝突上已經投入了超過9400億美元,在阿富汗投入的兵力在2010年底將達到10萬,但是真正能從阿富汗的資源中獲益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其次是俄羅斯。

文章以中冶集團在2007年底獲得艾娜克銅礦開採權為例,指出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曾引述美國情報部官員的話,報道阿富汗礦產部部長被指收受中國公司大約3000萬美元的賄賂以交換合約,被礦產部予以否認。

之後, 一位曾為阿富汗礦業部工作的亞利桑那州圖森的顧問James R. Yeager,寫出了關於艾娜克交易的一份78頁的調查報告,形容這是一個「陰暗和不足的招標過程」 (murky and insufficient tender process),並表示有很多證據確認賄金是在杜拜的一次秘密會見中被支付給阿富汗官員的。

Yeager也指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找到豐富礦藏的是美國政府的地質學家和西方國家的公司,而坐享其成的卻是中共和俄羅斯。他說,「他們(指中共和俄羅斯)只是盯住已經找到儲備的項目,出手購買它,而不花費風險資本和勘探費用。」

對許多國際公司來說,在阿富汗這樣動盪不安的地區,投入巨資打造大型基礎設施,是高風險的生意。美國政府不會像中共那樣,為美國礦產公司提供大量國家援助,協助當地政府建造基礎設施和開發資源,以獲得礦產開採權。做最多勘探工作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不會為了採礦許可證而行賄地方官員,或提供大量國家援助作為回報。

中國油企海外投資 巨虧「不氣餒」

據大陸證券日報今年8月報道,儘管近幾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大公司海外開拓和海外收購行動都頗為頻繁,但盈利情況卻不容樂觀。

中海油今年5月份遭到印尼國家石油公司最終決定撤銷參與安哥拉項目的競購。中石油今年6月份也因受到合作方的強勢限制而放棄了與加拿大能源公司合資在加拿大西部峻嶺油區開發頁岩氣的計劃。

中石油集團8月19日稱,因2010年年底至今持續的中東和北非政治動盪一直沒有平息,直接導致旗下長城鑽探工程公司在利比亞和尼日爾等6個較大的海外項目合同中止。據統計,中石油這6個終止的項目預計全年影響收入12億元,損失已超過2009年的國際金融危機。

據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的資料披露,2010年,三大公司大規模的併購行動金額超過300億美元,約合近2000億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占同期全球上游併購的20%。

近日,國內三大石油巨頭多個海外項目又通過國家發改委核准。其中,中石化三個,中石油、中海油各一個。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表示,「中石油在海外項目巨額虧損的情況下依然積極開拓海外項目,既有其內部體制的問題,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傑則認為,在缺乏法律約束、缺少投資經驗、投資責任模糊的情況下,不斷加速的海外投資導致的只能是不斷增加的虧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