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教總:中小學評鑑 將重蹈高教覆轍

高教評鑑使台灣的教育僵化 單一化 被殖民化 8成教師指評鑑嚴重干擾教學研究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10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藍悅真台灣綜合報導)行政院11日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訂定未來中、小學教師必須接受評鑑。教育部、家長團體、校長協會齊聲贊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再次提醒,官版中、小學評鑑極有可能成為高教評鑑第二。

高教評鑑發展起源

民國94年12月14日,立法院通過〈大學法〉修正、增訂第六條--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發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大學評鑑。因此成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執行大學評鑑工作。

系所評鑑的目的在於協助改善教學品質,確保系所提供學生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促使各大學系所建立改善機制。學校若能藉由評鑑投入的經費與人力,改善其課程教學、環境設備、師資素質,促使系所不斷自我改善、向上提升,進而強化受評單位整體辦學品質,符合系所評鑑目的與精神。

高等教育評鑑 風浪不斷

高教工會在101年8月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八成九的受訪者認為系所評鑑嚴重干擾教學與研究,八成的受訪者不信任評鑑結果,高達七成八的教師認為,委員實地進行評鑑不一定能了解現場的教學品質。

現今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讓台灣的教育面臨非常僵化、單一化以及被殖民化等嚴重現象。評鑑項目中有一項「目標特色」,但所謂的特色並不一定是具體項目,可能是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過程,如今評鑑制度卻要求寫下一個具體的目標特色,結果反而使特色僵固化。高教工會理事長戴伯芬表示,他不反對大學進行評鑑,但對僵化的評鑑指標有意見。他舉例,有些學校為了評鑑時有好的表現,甚至訓練學生死背各種學校辦學理念與系所發展特色。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也表示,不反對大學評鑑制度,只是指標不能過於僵化。

評鑑制度僅加強了阿諛奉承的風氣,校方為了應付系所評鑑中對於師生比的要求,使數字好看,更將通識中心所有老師安插到各系所充數。

教育部將評鑑結果作為學校經費及教授升等的憑據之一,導致教授們為了配合高教評鑑的要求而忙於研究,影響教學品質,使學生權益受損。

中小學評鑑制度堪慮

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於101年教師節前公布大專教師對系所評鑑的滿意度調查,結果發現,逾83%教師認為評鑑對學術發展與提升教學品質毫無幫助;還有近80%教師認為,評鑑已讓高教陷入「形式主義」的作假風氣。

高教評鑑聲浪不斷,政府不進行檢討,現在準備將錯誤複製到中、小學。全教總敬告教育部,勿讓台灣中、小學教育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影響教育品質的因素甚多,教師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國家對教育的投資、教育法制是否健全?教育政策是否專業可行?甚至取決於家長與社會對教育的認知及態度。教師評鑑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不去正視錯置的教育經費,不去修正落後的教育法規,不去檢討錯誤的教育政策,不願意秉持專業與家長對話,不願意正視整體社會日益扭曲的教育價值,只是一味將教育成敗簡化成教師責任,就彷彿只要實施了教師評鑑,台灣所有的教育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針對教育部推諉卸責、轉移焦點的作為,全教總予以嚴正譴責。

台灣教育評鑑制度皆效仿國外,如果不針對台灣自身的教育情況,傾聽各界心聲,制定出適合台灣教育界的評鑑,只做表面工作,終究無法使教育更加進步、完善。◇

(責任編輯:李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