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東西融合 兩個德國民眾越走越近

人氣 27
標籤: , ,

【大紀元2012年10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茵德國報導)德國內政部長弗裡德裡希(Hans-Peter Friedrich)9月26日在柏林發表了關於德國統一後現狀的一份報告。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東德發展情況的部份:東西德在各方面進一步融合,差距在減小,年輕人太少是東德地區的一大問題。

東德失業率:達到統一後的最低點

弗裡德裡希(Hans-Peter Friedrich)先公佈了這份年報中的正面消息。「令人可喜的是,新聯邦州(前東德地區)的失業率繼續下降,於2012年夏天達到兩德統一以來的最低水平」。2012年8月,東德地區的失業人數為86萬9千人,這意味著該地區的失業率為10.3%。同一時間,西德的失業率只有6%。

前東德時期在表面上雖然沒有失業人口,但企事業單位中人員配置多於實際需要,人浮於事的現象相當嚴重,這種「大鍋飯」體製成為損害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兩德統一之後,西德幫助東德進行改革,精簡多餘人員,因此出現了失業人員。再加上當時東德企業在技術、管理、人員素質方面都和西德有不小差距,所以一些東德的工廠紛紛倒閉,雖然統一後德國政府每年從西德拿出上百億馬克幫助東德進行各方面建設,但是40多年「共產主義大鍋飯」留下的政治經濟結構上的弊病以及人們養成的思維模式並不是一二十年就可以徹底改變的。統一後22年來,東德人一直在和高失業率做鬥爭。

經濟實力:東德仍比西德弱

雖然在過去的一年中,東德地區的經濟實力稍微有所削弱——2011年東德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西德地區的71%,2010年是73%,但和兩德剛剛統一時的40%相比,現在已經有了長足進步。

但是,弗裡德裡希指出,東德地區在產業結構上的問題仍然存在,報告中指出「從生產力來說,東德地區的平均水平是西德的79%」。原因是:東德地區企業的規模大多都比西德要小。一些大的企業只在東德地區設有生產車間,但銷售以及研發部門大多都留在西德地區。

內政部長在報告中承認,東德地區在統一超過20年之後仍然沒有完全消除結構上的缺陷。在諸如健康或者教育領域,西德和東德地區的差距已經不太明顯,但經濟方面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仍然存在。

人口:年輕人少、專業人員少

今年的這份報告中,除了經濟實力方面的話題以外,東德地區的人口結構變化問題也是一大重點。聯邦內政部長指出:「東德地區人口結構變化比歐洲其他任何地區來的都更早、更深入。」

22年前德國統一的時候,有大量東德地區民眾進入西德上學和工作,其中大部份是年輕人,而這些人原本應該在東部地區生兒育女。報告稱,東德地區90年代人口出生率下降了一半。據德國統計局估計,到2015年,東德地區15至25歲的人口數量與2008年相比將減少40%。

雖然東德地區目前失業率比較高,但在未來會出現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政府準備推出一系列促進項目來緩解這一狀況,比如加強對教育的投資,採取措施吸引女性就業者和高齡就業者。

前東德人:發展要靠自己努力

萊克納格先生目前生活在德國金融重鎮法蘭克福,是位成功的商人。他的家鄉是在東德圖林根州的一個小鎮,離兩德邊境只有20公里,當1989年兩德邊境打開時,18歲的他正在一個工廠做學徒,他和另外一個學徒工開了一夜的車,到達巴伐利亞州紐倫堡看望西德的親戚。到了那裏之後,西德親戚和他們一起狂歡慶祝了一整天。三年後,萊克納格學徒期滿,來到西德的法蘭克福地區工作。

1989年和萊克納格一起到西德看望親戚的學徒工留在了東德的家鄉,現在他的工作不穩定,有時候有工作,有時候失業。但是並不是留下來就意味著境遇不佳,萊克納格說,他的家鄉有一對父子,在兩德統一後開設了一家工廠,專門生產機械零件,現在生意越做越大,已經擴展到高科技領域,絲毫不遜於萊克納格自己在法蘭克福開創的事業。

萊克納格說,當時對於年輕的他來說,留與不留就是一念之差,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來到了西德,在法蘭克福上了大學,畢業之後他經歷了千辛萬苦打拼出了自己的事業。他認為,無論是留在東德還是去西德,最後的發展還是要靠自己努力。

(責任編輯:文婧)

相關新聞
汪園斐 : 柏林牆的歷史
歐元暫保 美股上揚 英法德仍各有堅持
歐元前景晦暗 歐洲統一夢難圓
秋不曲:中共何時滅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