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化

河南五千姓「校」村民被認定為成吉思汗後裔

【大紀元2012年10月19日訊】祖墳上隱秘、模糊的墓碑銘文及校氏與居住地其他居民不同的奇異風俗,讓河南中牟縣約5000名校(xiao)姓居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18日上午,這些校(xiao)姓居民終於能夠「認祖歸宗」,被來自中國社科院等四家機構的專家共同認定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後裔。

5000校姓居民為身世困惑

據《大河網》報導,在河南省中牟縣東漳東村、校莊、大洪、大衡莊、邵崗等30餘村,共居住著約5000名校姓居民。雖然他們戶口簿上的戶籍顯示為漢族,但在祖輩相傳中,他們卻認為自己是來自內蒙古的「皇族後裔」。

中牟縣廣播電台台長校文學已關注校姓多年,他聽上輩老人講,他們是從蒙古來的。而據1935年的中牟縣誌記載,中牟校姓來自蒙古,因為他們的遷徙和一個叫「木交王」的蒙古族高官有關。

在中牟校姓人中,大都知道「木交王」的傳說。相傳朱元璋推翻元朝後,蒙古人「木交王」帶家眷逃到河南。為讓後代免遭殺戮,他讓老大跑到輝縣,老二隱居中牟,老三去了鞏義,都姓「校」。

在東漳東村的校全勝曾在校姓先人聚居的校崗挖出一對石獅,上面的人物形象和漢人不同。

校文學說,他在爺字輩人家中見過大鐵弓,這和蒙古人騎馬善射的習俗相符。

校文學說,從他們族人現在的風俗看,也頗能印證。《元王失江山》是一齣講述蒙古人失去大好江山的事,校姓人覺得是恥辱,從來不讓後代看。祖輩的傳說和遺存的風俗,讓他們常為自己的身世困惑:「如果我們不是蒙古人的後代,為啥會有這麼多傳說?如果是,又沒有更確鑿的證據。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尋找專家,想讓他們證明,我們究竟是不是蒙古人的後代。」

清代墓碑助校姓居民認祖歸宗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校氏族源最早的專家任崇岳說,中牟縣東漳東村南1.5公里處有校姓祖墳,迄今尚有一通清代乾隆時期的墓碑。

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墓碑上的字跡已有些模糊不清,殘缺不全,但多半尚可辨識。

從碑文中捕捉到的信息及一些相關歷史記載,專家們最後確定校姓應為撒里答後裔,世系為:成吉思汗—朮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河南省鞏義也有校姓,是從河北欒城遷來的。欒城的校姓與中牟的校姓同祖同源。不同的是,中牟這一支未再遷徙,欒城這一支又有人去了河南鞏義。

校姓人口不多,除了中牟、鞏義及河北欒城外,陝西渭南市臨渭區校霍村、江蘇興化市臨城鄉校家莊也有少量校姓居民。

任崇岳說,過去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朮赤後裔,這次通過研究考證,終於在中原地區找到,實乃民族文化的一件幸事。

18日上午,來自湖北、河北、江蘇、山東、陝西和河南中牟、鞏義等地的校氏後人代表近百人,齊聚中牟縣校氏族源鑑定會,當場接受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學與人類學原所長杜榮坤教授等5名專家共同簽名的認定書。

而有關成吉思汗的後裔還有段趣聞。2006年5月31日,世界各大媒體報導了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遺傳學教授布賴恩•塞克斯通過基因鑑定發現,48歲的美國人湯姆•羅賓遜和成吉思汗這兩個相隔800年的人之間存在血緣關係。塞克斯教授說:「成吉思汗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廣泛的男人。他把自己的Y染色體傳給幾百個子孫,這些子孫散居在他龐大帝國的各個地方,而且這些子孫都是各地的君主和貴族,他們有條件生養更多子孫。」

(責任編輯:劉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