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苗

北埔鄉南埔村 水車吟唱割禾趣

【大紀元2012年1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彭瑞蘭台灣新竹報導)農糧署北區分署、29日舉辦「2012農糧業務記者參訪暨座談、水車吟唱割禾趣」,請縣農業處長范國銓及農糧署北區分署長蔡麗琴、副分署長蘇德明、北埔農會總幹事莊烘岡、縣兩河文化協會理事長姜信淇、南埔村長莊明增等與記者,參訪「黃金水鄉」介紹水車結合稻米的多元景觀,期以帶動米食文化,請全民「愛吃飯、多吃飯」。

南埔村鹹菜桶打擊樂團。(攝影:彭瑞蘭/大紀元)


蔡麗琴表示,休耕政策74年至今,早年每人飯量年平均吃百斤米,現在只有約46斤了。休耕兩期的20幾萬公頃農地太可惜,現時我們努力活化農村,農地復甦起來鼓勵年輕人返鄉種田。現場展出農糧署設計的米製品精緻禮盒,廣受大眾喜愛,請國人愛吃本土米食料理,人人都願意「多吃一口飯」。

農糧署北區分署長蔡麗琴致詞。(攝影:彭瑞蘭/大紀元)


范國銓提及省議員葉炳煌曾請農業局能研發出大顆的「木瓜米」,真的每一口飯粒粒皆辛苦。水利會和農糧署合作使農村再生,南埔「黃金水鄉」是從6千多個案中脫穎而出的好所在,我們認真認命盡力為農民想,使每一農夫年收入60萬元的目標。

展出米製品精緻禮盒。(攝影:彭瑞蘭/大紀元)


莊烘岡強調南埔農作採自然農法,有機農產品地產地銷,這兒是北埔鄉的穀倉。歡迎光臨每週二和四的農民市集選購伴手禮。

展出米製品精緻禮盒。(攝影:彭瑞蘭/大紀元)


83歲村民陳煥祥說,北埔地勢高水少,先民不辭勞苦,集資700銀元鑿水圳引水灌溉,清道光25年(西元1845年)完工,長度約有3.3 公里,21個「隧道」,運轉160餘年,灌溉良田千甲。光復後都由農民疏濬和修復,因年久失修及農田水利會忽視,圳道幾乎隨老農凋零。村長莊明增與老農憑著記憶修復水車,為清淤沙2009年全村民達成休耕一年的協議,活化水圳,使水車重見天日。

現役百年竹筒式水車。(攝影:彭瑞蘭/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