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治

【歷史今日】國共北平和談 協定喪權辱國

【大紀元2012年02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肖恩綜合報道)「以史為鑒」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最早的《詩經》中就提出過「殷鑒不遠」的史學觀點,所謂「殷鑒」就是「以史為鑒」。孔子的《春秋》更是提倡了「以史為鑒」的史學傳統,成為春秋戰國以來為史學家所承傳的歷史觀——借鑒歷史以看治亂興亡、記取歷史教訓。1949年2月14號由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主持並開啟的與中共的「北平和談」就是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訓。

在國民政府與中共的兩次所謂「國共合作」中,第一次的北伐戰爭和第二次的對日全面抗戰,都是在中共奄奄一息之時,主動依附於中華民國軀體之上而得到新的補充和恢復,最終導致中國大陸的全面淪陷、中華民國敗退台灣。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在國民政府敗退台灣之前,大陸全面淪陷的關鍵時刻,由中華民國政府代總統李宗仁所主導的「北平和談」的內幕和教訓。

由於中共的「邪、騙、煽、鬥、搶、痞、間、滅、控」的邪惡本性,在國軍主力精銳在遼沈、平津、淮海戰役被圍殲後的這次「和談」必然失敗。毛澤東提出的「談的成要立即過江、談不成也要立即過江」、「宜將剩勇追窮寇」和「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口號,將中共的邪惡和流氓本性暴露無遺,其真實目的是為欺騙國內外民眾和輿論,並為渡江竊取全國政權爭取到兩個月的時間準備而已,根本沒有任何誠意可言。

國民政府「和平使者團」赴北平和談

1949年1月1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發表了新年文告,要求在保存中華民國憲法、法統、軍隊等條件下,可以與中共進行和平談判。並表示,只要能夠實現中國的和平,願意辭去總統一職。 隨之,李宗仁擔任代總統,開始了與中共的和平談判。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當年的人民歡迎老蔣?人民會夾道歡迎?我讀書的時候怎麼沒有告訴我?」(網絡圖片)

野心勃勃的毛澤東於1月14日夜發表了咄咄逼人的《關於時局的聲明》,堅持和談要在其提出的所謂八項條件的基礎上進行。這八項條件的最關鍵部份是所謂的「懲辦戰爭罪犯」,毛將北伐統一全中國、抗戰期間救國救民的蔣中正、李宗仁、陳誠、白崇禧、何應欽、顧祝同列為前6名首要「戰犯」,甚至連孫科、宋美齡等人都被列為「戰犯」,稱他們「罪大惡極,國人皆曰可殺」。

1949年2月14日,受李宗仁之托,上海「和平使者團」顏惠慶、章士釗、江庸、邵力子等16人,到達北平與中共商談和平談判、南北通航、通郵等問題。此前,李宗仁及白崇禧幾次派代表北上,從事和談試探,其和談條件的核心是仿照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與中共「劃江而治」。

國府代表轉達了李宗仁的六點意見,即:1、決心推動全面和談;2、決不依靠外援打內戰;3、以毛之八項條件為基礎,但對毛所提戰犯問題,留待新政府去做;4、希望中共首先承認李為和談對像;5、如中共認為蔣出國可以減少和談障礙,他願意就此向蔣提出出國問題;6、外交方面希望成為蘇美友好的橋樑,不希望成為蘇美兩國的戰場。最後,李特別希望能在中共指定的地點與毛密談一次。



抗戰期間,國軍一級上將,軍事家,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白崇禧將軍。(網絡圖片)

就是國府這一做出極大讓步的和談條件,卻遭到了正處於極度膨脹狀態的毛澤東的嘲諷,蠻橫的毛澤東倚杖共軍的武力,要求葉劍英當著章士釗的面罵美國人和日本人;要當著邵、章的面痛罵李白(李宗仁白崇禧)桂系。毛聲稱,桂系軍隊比蔣軍還要野蠻,白崇禧過去是主戰最力的人,他是僅次於四大家族的戰爭罪犯,將來人民法庭審判難免要被槍斃,李宗仁完全是騙子等。

當時,前國防部長、時任華中剿匪總司令、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派私人代表多次向毛提出國軍堅持以長江為界限,希望共軍勿要過江。但是毛不顧蘇聯史達林要中共跟國民政府「劃江而治」的建議,堅持和談一切要以毛提出的八項條件為基礎,「談的成解放軍立即過江,談不成解放軍也立即過江。」

此次和談最後雙方達成秘密協議:中共和南京政府各派出同數代表在北平,以毛八條為基礎,達成秘密協議,成為下一步由以親共的張治中為首席代表在4月1日開始的「北平和談」的基礎。

這一在「談的成解放軍立即過江,談不成解放軍也立即過江」的前提下進行的所謂和平談判,除了為中共批上了「和平民主」的外衣、迷惑國內外輿論、為共軍爭取到2個月的渡江準備外,對挽救中華民國的命運毫無意義。

「北平和談」的國內背景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由於中共間諜的全面滲透,國防部參謀次長劉斐、作戰廳廳長郭汝瑰等高級共諜早已經掌握國民黨軍隊的作戰計劃和調動大權,致使蔣介石最高層的作戰命令還沒有下達到國軍的軍長,毛共就已經先看到了,從而導致前線作戰節節敗退,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軍精銳部隊已經喪失殆盡,其中能作戰的部隊也只有146萬人,而且多為新擴充或新組建的,戰鬥力薄弱,在長江以南地區已經難以組織起系統的防禦。

而共軍在抗戰期間消極抗戰,屢次偷襲抗戰國軍,經過八年養精蓄銳,實力已經壯大為總兵力358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長江以南的遊擊部隊發展到5萬餘,並在此時已佔領了經濟發達的東北全境、華北絕大部份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居軍事上的絕對優勢。



中共在國統區挑起的遊行示威。(網路圖片)

為了盡快打垮國民政府,竊取中華江山,中共在國統區以「民主、自由」為幌子,煽動各界人士對蔣中正施以高壓,對知識份子許諾給以民主自由,對地主資本家許諾給以自由經營的政策,對工人農民許諾給以工作和土地,不斷發動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遊行。

李宗仁作為國民政府代總統,迫於形勢,不得不急於與中共簽訂「和平協定」。

「北平和談」的國際背景

由於美國社會及政府內部相當一部份人被所謂的「社會主義思潮」所迷惑,以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國務卿馬歇爾等為代表的一批美國政府官員也對中共抱有幻想。自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拋棄中華民國政府、擁抱中共的論調和行動就時隱時現地出現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

而當時的中共政府也不失時機地拋出一些誘人的謊言,欺騙國際和國內輿論。《南方週末》前資深評論員笑蜀在1999年出版的《歷史的先聲──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一書就披露了當時中共對中國人民承諾的謊言(節選):

「共產黨要奪取政權,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這是一種惡意的造謠與誣蔑。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但並不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劉少奇選集》上卷第172-177頁

「一個民主國家,主權應該在人民手中,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一個號稱民主的國家,而主權不在人民手中,這決不是正軌,只能算是變態,就不是民主國家……不結束黨治,不實行人民普選,如何能實現民主?把人民的權利交給人民!」-《新華日報》1945年9月27日社論

「維持一黨專政的政策是建立在製造飢餓和災荒上的,所以這些救災的治本辦法,只有國民黨確定的和各黨派一道走上和平、民主的道路時,才能完滿解決。」-《新華日報》社論1946年3月30日

1945年底至1947年初,業已退役的馬歇爾將軍奉杜魯門總統之命來華調解國共軍事衝突。1945年二戰結束後,戰勝國中華民國面臨一次實現國內和平,施行憲政的歷史機遇,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恢復戰爭創傷、發展經濟,蔣中正下令開始了軍隊的大裁員,大批具有作戰經驗的官兵解甲歸田。但此時的中共軍隊則已經靠日軍侵華期間發展起來,由初到陝北延安的1萬多人發展到120萬野戰軍,200多萬民兵。在東北等地,國軍大量裁員的同時,林彪共軍卻大批招募解甲歸田的國軍士兵,並依靠蘇俄史達林的支援和蘇軍接收的日本關東軍大批武器裝備,戰鬥力迅速得以提高,對國軍構成嚴重威脅。戰爭的陰影再次籠罩著華夏大地。



美國五星上將馬歇爾(網路圖片)

馬歇爾來華,被中共周恩來所遊說影響,其軍事調解讓共軍取得重建實力的機會,等同幫共軍擴大。在國共內戰中,馬歇爾縷縷被周恩來影響,明顯親共,多次向國民政府施壓,成為使中華民國政府迅速失去中國大陸統治權的主因之一。

1946年,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統帥指揮杜聿明部國軍,在東北四平把林彪共軍打得丟盔棄甲,傷亡數萬,狼狽逃竄到哈爾濱。白崇禧及時向蔣中正提出窮追猛打,一舉拿下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滿洲裡等重要城市,徹底剿滅東北共軍、並乘機揮師殲滅華北聶榮臻共軍的全盤計劃。在此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馬歇爾八次上廬山逼迫蔣下達六月停戰令,導致奄奄一息的林彪共軍在東北死灰復燃,反過來在遼沈戰役殲滅了蔣中正幾十萬國軍精銳,再直逼天津和北平。



1941年的司徒雷登(網路圖片)

1949年4月,共產黨軍隊攻佔南京後,出生於杭州、號稱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受美國政府之命,沒有像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大使一樣隨國民政府南下廣州,而是留在南京美國大使館。同中共高層秘密接觸,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事宜。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1949年2月14日,美駐華參贊莫成德自南京秘密飛往臺北,遊說台省主席陳誠「自立」,遭陳誠拒絕。

直到50年代韓戰爆發後,美國才認識到共產主義的危險,終於承認和支持中華民國政府,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幫助國民黨政府協防。

白崇禧斥「和平協定」為投降書 蔣中正斥喪權辱國

1949年4月1日,李宗仁代總統派出張治中(有人在網絡上指控其為周恩來埋伏在國民黨高層的共諜)、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等親共人士、劉斐(潛伏共諜)、李蒸等六人為代表的和談代表團,張治中任代表團長,到北平進行和談。

4月8號,張治中與毛進行了4個小時私下會談。當天晚上,張治中召集代表團開會,為毛的8項條件做了辯護,對於爭議最大的戰犯問題,張治中興奮地講:「你們知道嗎?整個談話過程中,毛先生態度閒暢,對蔣亦稱蔣先生,只有一次稱蔣介石。可以肯定,按毛主席精神,和談是可以成功的,因為今天雙方談判距離不大,甚至於沒有距離。爭執的焦點為戰犯問題,但我們對戰犯問題原則上是承認的,所爭者僅是時間問題、技術問題,主張不必在此次和平條款中提出戰犯名單,以減少我們的困難。可把戰犯名單拖後到新政協,更為有利。懲治戰犯將來由中共領導的新聯合政府去,到時要辦誰就辦誰。」(楊奎松文選)

4月13日早晨,周恩來向南京政府提交了《國內和平協定草案》。15日晚,周恩來會見張治中,把協議最後定案交給了他,並下了措詞嚴厲的最後通牒。

4月16日,屈武、桂系老三黃紹竑帶著協議飛回南京。白崇禧在機場見到黃紹竑,一聽中共堅持過長江,便斥責此協議乃「投降書」,認為黃不該將「投降書」帶回來。

中共威脅李宗仁政府4月20日為所謂「和平協定」簽字的最後時間。18日下午8時,此時離簽字的時間只剩72小時,李宗仁召集桂系的核心人物商討和議問題。手握桂系兵權的白崇禧坐在沙發上非常嚴肅,一言不發。當眾人都發表了意見,他不滿地看了看李宗仁,又看了看黃紹竑,兀地站起身,一字一句地說:「看來該我最後作總結了!」會場頓時無聲。他忿然地說道:「和談代表團北上時,政府是有『腹案』的,代表團沒有堅持我們的基本立場,實有負付託之責。毛所謂兩廣在近期內不致有大變動,那也不過是時間遲早問題。這種和局,好像吃雞一樣,好的部分先吃,其後雞頭雞尾也要吃光。我已決定:只要中共堅持渡江,便不能接納和議!」李宗仁忙站起身正要開口,黃紹竑搶先勸道:「健生,你不要太固執了。傅作義在北平說得好……」白崇禧忿怒地把手一揮,打斷他的話便離開會場。在與李宗仁單獨交談時,白崇禧對李表示自己的立場:「我只知戰,不知降!」

由於事關重大,李宗仁也不敢代表國民政府簽字,於是由張群帶著協議去溪口見蔣中正,蔣看後拍案大怒:文白無能,喪權辱國!



(視頻:《一寸河山一寸血》(19) 中期抗戰——內憂外患 蔣中正不屈不撓 支撐中華 :1938年,武漢會戰後,蔣委員長召開南嶽軍事會議,從戰略與政略的觀點,把對日作戰劃分為兩個階段,鼓舞全民族抗戰必勝之信心。在中華民族和整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蔣中正以他個人超凡的毅力、勇氣與志節,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國脈如縷的八年浴血抗戰中苦苦支撐,砥柱中流,直到奪取最後勝利。重慶成為戰時中國人民的希望之城。)



(視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1970年11月12日在台灣陽明山中山樓的演講:中華文化無人可以毀滅 中共獸性不相容

4月20日,李宗仁、何應欽聯名致電南京和談代表團,明確拒絕了中共的協定,稱「其基本精神所在,不啻為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之處置」。 這一中共欺騙世人的「真戰爭、假和平」的所謂「和談」正式宣告破裂。

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共軍開始渡江,千里長江防線被突破,3日晚南京淪陷,國民政府代總統李宗仁退至桂林。在眾叛親離、國軍將領叛蔣投共成風潮之時,「小諸葛」、國軍戰神白崇禧力勸李宗仁頑強抵抗,堅決反對與中共再度和談,李宗仁聽從了白的建議,於5月7日南飛廣州,決心「為防止中國赤化,作最後五分鐘的努力」。

5月21日,李宗仁發表《告全國同胞書》,重申「戡亂到底」的決心,號召「反共到底」。然而已回天無力,隨後長沙淪陷,廣州淪陷,李宗仁拒絕了白崇禧提出的去台灣的建議,於1949年12月出走美國。

白崇禧、李宗仁、張治中的結局

白崇禧

早在青年時代,白崇禧由於傑出的軍事才能,獲得了「小諸葛」的美譽,侵華日軍也尊其為「戰神」,同時又將他列為日本帝國要消滅的「頭號戰犯」。

1921-1922年期間,青年白崇禧作為廣西新桂系的全權代表前往謁見孫中山大元帥,表示廣西竭誠請求加入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列,並申述廣西統一對革命之重要性。孫中山即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臨分別時,孫中山對白崇禧說:「我無槍、無糧、無餉;只有三民主義。」白崇禧回答說:「我們不要孫公的物質支援,只要三民主義與信仰而已。」

白將軍戎馬一生,為北伐、抗戰和剿共大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功勳卓著。1949年,在國民黨大廈將傾、林彪百萬強敵壓境的最艱難困苦時刻,白將軍「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堅決拒絕毛澤東50萬兵權的高價誘降收買,義無反顧,追隨跟自己發生過多次矛盾衝突的蔣中正去台灣,與中華民國共存亡。

臨行台灣前,他的多年至交立法委員何遂勸其慎行,並勸其乘機投共。白崇禧回答說:「我自追隨蔣公北伐以來,殆逾二十載,既處遇順境,亦處遇逆境,一生一世歷史第一,我必對歷史有所交代,生死利害,在所不計,君勿為此喋喋也。」

1966年12月1日,73歲的白崇禧將軍因心臟病突發在臺北猝逝,蔣中正下令給國軍一級上將白崇禧舉行了隆重公祭。蔣公親筆題詞頒發「軫念勳猷」挽額及「旌忠狀」,並親到景行廳向白崇禧遺體告別,三鞠躬致敬,並獻花致祭。

自1949年12月抵達台灣,一直到1966年12月去世,將畢生的青春、熱血和生命都奉獻於中華民族的白崇禧將軍始終念念不忘反攻大陸,光復中華河山。



(視頻:歷史記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23)在北風中出擊 白崇禧論克敵制勝 崑崙關攻堅戰大捷 ——1939年,日機猛烈轟炸中國各主要城市,災民遍野,連蔣中正的故鄉浙江奉化溪口鎮都被炸得片瓦無存。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上將分析中日雙方形勢,提出克敵制勝之道,獲蔣中正採納,成為國軍對日作戰指導方針。國軍隨即發動兩場轟轟烈烈的冬季攻勢,中日兩軍之最精銳部隊在崑崙關決戰,白崇禧統帥指揮杜聿明、戴安瀾、邱清泉等國軍兩度重挫消滅日軍精銳,包括日寇「鋼軍」,取得了抗戰以來首場攻堅戰的勝利——崑崙關攻堅戰大捷。)



(視頻:1945年10月10日,日軍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和美、英、蘇、法等國代表觀禮。)



(視頻:戰神白崇禧 —— 巍巍大中華 梅花千古頌)

李宗仁

1965年7月,由於其秘書程思遠受毛澤東、周恩來委派,多次赴海外遊說李宗仁,李偕夫人郭德潔從美國回北京投共。1966年3月21日,其妻郭德潔因乳腺癌在北京病逝,7月26日,奉周恩來指示,著名影星蝴蝶之女、時年27歲的胡友松與當時已76歲的李宗仁完婚。是年8月31日,其宅遭北京紅衛兵抄家,理由是郭德潔涉嫌梅花黨案。1969年1月30日,李因肺氣腫在北京逝世。



李宗仁(網路圖片)

但據《李宗仁回憶錄》作者唐德剛表示,據聞其是遭慢性中毒而死。1978年11月9日,時任中共組織部長的胡燿邦在中共黨校講話,談到中共特工首腦康生的問題,其中提到李宗仁中毒致死的疑案時說:「我們肯定了李宗仁是慢性中毒死亡……李宗仁到底死在誰的手中,當然康生有最大嫌疑。」

張治中

張治中(疑為中共間諜)早在黃埔軍校時期,就與周恩來、惲代英、熊雄等過從甚密。1945年,張治中受周恩來委託,到新疆成功的解救過被盛世才監禁多年的100多名共產黨幹部,使他們安全地回到延安



張治中(網路圖片)

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中正和談,張治中極力保護毛,將自家宅院讓給毛居住。1946年,張治中與馬歇爾、周恩來組成三人小組,負責國共雙方的軍事整編。此間,張治中經常向馬歇爾抱怨國民政府,為中共宣傳。1949年4月,任「北平和談」國民政府代表團長,全面接受了中共的「和談」條件,和談破裂後,留在北平。中共建政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

1969年4月10日,亡於北京,火化後葬於八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