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

工作智慧:掌握時間(上)

掌握時間,掌握全局

踏入職場後,除了要在工作上衝刺,還得學習扮演「多重角色」:一方

面是父母的子女、別人的另一半,也可能已成為父母。

這些角色之間的專業不見得會產生衝突,最大的考驗就是:如何分配時間?

想在職場上表現傑出,往往意味著必須犧牲生活品質,甚至健康。然而,真是如此嗎?做為新一代的工作者,我認為大可不必如此。

在工作上奮力邁進的同時,其實我們也能做到生活快樂、平衡,這當中,時間管理就是第一堂入門課。

我不確定自己在時間管理上是不是做得最好,但打從我一開始工作,就非常注意時間的安排。

為什麼?記得剛踏入職場時,我就下定決心在三十五歲前當上高階主管,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當時用了一個很笨的方式計算:如果我比別人多付出一倍半的努力,譬如別人一天工作八小時,我一天投入十二小時,就有機會比別人更快速地升遷。

不過,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如果我想透過把工作佔據的比重拉高,來達成目標,就必須更注意時間的安排。

重新思考「時間的分配」這樣說,倒並不是鼓勵大家要超時工作。事實上,踏入職場後,我們的身份的確不再只有單一面向。

一方面,要扮演父母的子女、別人的另一半,也可能自己已經成為別人的父母,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和功課要做。這些角色間的專業不見得會產生衝突,唯一的考驗就是時間上的分配。

記得我曾一度在飛利浦兼任三個部門的主管,一天真的至少花十二個小時在工作上。

我可以早上九點上班、晚上十點下班,也可以選擇早上七點上班、晚上八點下班,哪一個方案對我來說最好?

當時,太太常覺得要等我下班後一起吃飯很辛苦,為了兼顧工作與另一半的需求,我就選擇每天早起上班。

現在,拜網路發達之賜,上、下班的界線愈發模糊,我也能以更彈性的方法處理任務。

只要在台灣,我每天晚上都會花時間為兒子閱讀床邊故事;但親子時間結束之後,我就會回到房間裡繼續上網工作,讓當天的進度能完整地告一段落。

不論怎麼去分配工作、娛樂和生活所佔的比例,我最不建議的就是犧牲睡眠。睡眠對一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休息方式。

就算我真的很忙,我還是會想辦法一天睡滿七個小時,如此才能保持頭腦清醒和充沛體力。

時間分配的兩大面向,一是分配,另一就是運用。如何讓每段時間都能發揮最大效益?我有幾個原則。

原則一:減少發呆的時間

這麼多年來,我對時間管理有個基本態度:我沒有「發呆」或「放空」的時間。理由可以回溯到我在職場第一階段所養成的習慣。

我在飛利浦工作時,在市場賣魚的父親仍未退休,甚至還從市場魚販跨足成為婚宴請客外燴的魚貨供應者。

父親的生意版圖變大,連帶每逢假日或黃道吉日時,生意都會特別好,這使得我和弟弟必須在週末時返回台中幫忙,直到星期日晚上,再坐火車慢慢晃回台北。

聽起來台北、台中兩地跑,實在很累又花時間,但在往返的過程中,卻是我當時重要的學習時刻。

很多人在通勤時會選擇補眠、閱讀娛樂八卦雜誌來打發時間;但我在那時就養成習慣:在火車上聽有聲書。

大學時的教授曾仕強正好出過一系列關於中國哲學的有聲書,讓我很早就踏入有聲書的世界,既然我得在火車上至少花六個小時通勤,不如利用空檔,透過有聲書做另一種「閱讀」,減少「無所事事」的時間。

很多人抱怨上班後難以有空繼續進修,但透過通勤的零碎時間學習,是我常用的方法。

直到現在,我連搭飛機往來各地出差,還是保持在機上閱讀的習慣,從時間管理的角度來看,就是要讓「沒事做的時間」仍能充分發揮效果。@(待續)

摘編自 《瞄準月亮,至少射中老鷹》 天下雜誌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