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禽流H5N2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專訪   

隻手遮天 防疫網破洞 枉顧人民付託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耿豫仙台北報導)前言:本月3日農委會公布禽流感H5N2高病源在台爆發,南部雞場頓時陷入撲殺、消毒的高度作戰中。而揭發H5N2高病源流感事件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6年來默默追蹤,親自解剖、送檢,到確定是危險的「高病源性」H5N2,並寄了三隻病雞給農委會證實。但農委會仍拖延了70多天,誰隱匿了疫情,9日立委趙天麟、劉建國公布了專家會議的錄音帶,會議中前防檢局長許天來口口聲聲「不急,等老闆下台再說」等,讓禽流感事件進入高潮,行政調查、檢調約談皆已陸續進行。以下專訪紀錄片導演李惠仁談拍攝過程的心得。

記者問:從你說政府隱匿禽流感疫情,到上周五立委公布錄音帶似有玄機,這樣的進展過程,你看到了什麼?

李惠仁(以下稱李):禽流感的專家會議、美牛的專家會議,我看都是一樣,誰參加不知(美牛第三場有公開)、談什麼不知,專家的結論又會被官員推翻,或被隻手遮天。

文官體制、官僚體制權責劃分不清,甚至有些單位會濫權,以禽流感事件中,防檢局與家畜衛生試驗所來看,試驗所是國家實驗室,負責疾病的判定與診斷,高、低病源就是試驗所判定。而防檢局與試驗所是平行的單位,負責行政作業,疫情的發布、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連繫。但從立委公布前防檢局長許天來錄音帶中,我們發現行政的黑手伸到了檢驗機關,防檢局的濫權。行政體系崩潰,防疫網當然就破了。目前迫切的是要把防疫網「補」起來,也就是行政文管體系要重新建立,「破的」、「錯的」要一併處理。

行政官員為民服務,以民需求為重。官員有專業知識,受人民的付託,應將專業知識放在如何幫助人民、解決問題上,而非欺騙人民,這是再清楚不過的。

問:在這六年追索禽流感的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李:第一「資訊不對等」,即便台灣已有了「資訊公開法」。現在疫情的關鍵就是防檢局隱匿疫情,很多的專家會議、很多實驗報告,民間想透過政府資訊公開法申請那些資料,都被「機密」不能公開為由給擋住了,我們與政府在「那天秤」上是不對等的,我拿不到資料。因為我追了多年,後來有人陸陸續續知道了,匿名寄了那些資料給我,我目前是靠這種方式突破,也有些專家、學者私底下幫忙,也怕公開會影響未來申請政府的學術研究。

第二是「播出的通道」。這樣爭議性很大的影片要到「哪裏」播出?我曾打電話給電視界中、高階層的老朋友,試問影片是否可能在他那播出,他們也很明白告知「不太方便」,為什麼?他們說:「因為還有兩個農委會的案子在執行。」

問:政府部門是否隱藏著很多「資訊不對等」的情況?

李:是如此,可以從農委會類比到其他的政府部門,多少都有這個問題,只是程度的高低而已。

這種不對等在自然科學部分尤其明顯。就如我學新聞的不是學科學的人,對科學的知識不是相當理解,只要他們丟出厚厚的一疊原文書,當下會無法解讀是真是假。還有,在採訪、論辯時没有相當的對話基礎,相關的基礎知識具備不足,這些單位隨時一個專有名詞,就會讓你馬上愣住,很難繼續。

問:新聞從業人員面對政府「資訊不對等」的問題,如何突圍?

李:歐洲的「資訊公開法」遠先進於台灣,目前首要應要求政府落實「資訊公開法」。台灣政府每每用「機密」、「極機密」的框框阻擋,唯有衝破這個樊籬,媒體才能得到正確的訊息,政府官僚體系,才不敢用這保護傘胡作非為。此外,當民間在發起修改類似「資訊公開法」的相關的法令時,新聞從業人員絕不要有不相干的想法,媒體應極力促成。

問:外界質疑你非專業,如何能解剖、驗證病雞?

李:每個人都不是萬能,要出門,有汽車有高鐵,要到更遠有飛機,這些是智能的工具部分。不懂禽流感可以找病理學的專家諮詢,雞隻解剖可以找生技公司,我只是站在一個新聞研究的工作者,好好把所有「智能」工作分配好,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相當」的調查報導,不一定都要具備很專業的知識才能做報導,新聞很多都是「做中學」。

問:這次事件後,有壓力嗎?

李:網路上有很多對我的負面評語,有人說我是門外漢、有特別的目地等。其實,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這塊土地更好,因為我們、後代都在這裏生活。如為了名利,我大可留在電視台工作,收入會比現在多4倍,輕輕鬆鬆;說我為了得獎,這個也很正當,為了找播出的通道,參加各種比賽入圍只是讓更多人能看到的一個手段。

但不論正面、負面的評價,台灣是個多元的社會,任何不同意見,只要不是人身攻擊或傷害,我們必需尊重。多元的交流、對話是很重要的。

問:你如何看現在媒體的「置入式行銷」。

李:「置入式行銷」對電視台或平面媒體是一種很大的傷害。有些議題媒體在顧慮下「不願」或「不便」去做。此事絕不可輕乎,尤其是新聞部分,會嚴重影響新聞媒體獨立的第四權,這個底線一定要捍衛。

舉例來說,如果2012年這段歷史,許多新聞都是以「置入」或「業配」處理,没有真正去發掘、辯證新聞的內容,20年後,或更久,後人試圖建構2012年的社會經濟,或寫論文,會被大量的置入行銷、業配的假新聞誤導,以為「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或某一事件就是「這個面相」,進而造成歷史建構的誤差及真實性,後人真假難辨,會留下錯誤的歷史。

問:紀錄片補足主流媒體新聞的細緻,那公民記者的角色及未來的發展,你如何看待?

李:公民記者可以補足主流媒體不報或漏報的新聞,但畢竟公民記者絕大部分没有受過專業訓練,對某些深層、需要查證、辯證部分較弱。

但雖然初期公民記者可能還没辦法很快補足主流媒體的不足,只要越來越多的公民記者投入,整個媒體環境會越來越好,而且現在網路新媒體不斷的發展,我很樂觀看待公民記者的崛起。◇

紀錄片所需的事前功課
基本工具 攝影機(手機、照機)
設定拍攝議題 議題沒有特別選擇,任何社會不美好一面想讓其再好一點
基本專業知識 對設定的議題要有基本的專業知識
智能工具 利用各種智能工具,如專家、機構等,使紀錄片更完整、專業,具說服力
通路 通路紀錄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被看見,讓議題發酵廣泛被討論,所以要找出播出的通路,最好的辦法「參加比賽」
資料來源:訪談內容 記者/耿豫仙整理

(責任編輯:趙姿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