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披露 澳洲慈善業與本願日行漸遠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6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趙海德澳洲悉尼編譯報導)數位在澳洲慈善業供職多年的資深人士日前透露,由於追求經濟效益及受名利心驅使等原因,現在澳洲慈善業管理層中普遍存在對自身宗旨不清,離濟世救人本願日行漸遠,和方向迷失的大問題,而與慈善業有著直接關係的政府對此負有一定責任。

據澳新社消息,業內人士認為,澳洲慈善業現在存在的最大問題不是缺少捐助,而是缺乏「良好動機」,許多機構注重的是經濟利益、物質收入等,而忘記了其本身存在的目的和真正價值所在。

負責老齡看護的獨立慈善機構HammondCare總經理賈德(Stephen Judd)先生,在其與他人合著的新作「Driven by Purpose」中對澳洲及國外的慈善業現狀作了分析。

賈德認為,有太多的慈善機構已經忘記了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一些負責人在解釋機構的目的時,只能藉助已成文的機構章程,而自己並不真正瞭解;許多負責人及董事會成員在諸如機構之宗旨和目標等基本問題上,所表現出的無知和混亂認識讓人吃驚。

「尤其在澳洲,許多慈善機構的負責人對自己的機構或其存在的目的解釋不清。」他說,「在那裏已經沒有慈善事業了。」大部份的慈善機構因注重經濟利益而忘記自己最應該要做的事是甚麼。賈德說:「如果靈魂出賣了,忘記了自己是誰,那就很難再找回了。」

慈善機構World Vision Australia總經理科斯特洛(Tim Costello)牧師也有同感,他說,許多慈善機構的目標變得越來越模糊,這對他們來說是個非常大的問題。

科斯特洛牧師90年代在墨爾本設立了慈善機構Urban Seed,他對慈善業的上述變化感觸至深。「誘惑下傳統的慈善項目中被加進許多新東西,而不自問一下『這會不會有違我們存在的目的』。」他說。

科斯特洛牧師還認為,對慈善業出現的這些問題,政府也負有一定責任。政府方面非常希望慈善機構在老齡看護、減少毒品濫用、扶助貧困等問題上多做些工作,而慈善機構為讓政府高興卻走得太遠。 他說:「慈善機構必須專心去做一些很簡單的事情,而最簡單的事就是 『你的目的何在』 」 。

據瞭解,澳洲現在有80多萬人在非盈利機構就業,約占就業人口的8% ,每年的捐獻約為430億澳元;另外,慈善機構的預算中有90%來自政府。

(責任編輯:李熔石)

相關新聞
慈善公益 澳洲慈濟悉尼點燈祈福
澳反對黨領袖開展騎車慈善募捐活動
澳各界呼籲政府儘快落實老齡護理改革
澳洲慈善機構援助無家可歸者為政府節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