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控煙陷僵局 煙草局官員稱控煙是賣國

【大紀元2012年06月08日訊】「警惕煙草業干擾控煙」是5月31日世界第25個無煙日的主題。而中國自2005年加入世衛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簡稱《控煙公約》)以來,控煙形勢並不樂觀,甚至有越控制越嚴峻之勢。相關控煙人士表示,許多控煙措施在中國根本無法落實。中國國家煙草專賣局的一位官員就曾聲稱:控煙是賣國。

據《時代週報》報導,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簡稱新探健康)副主任吳宜群表示,控煙對中國任重道遠、鬥爭艱難。她表示,中國雖與世衛組織締結條約,但高層政府的控煙意願不夠強烈。

5月24日下午,中國控煙協會、中華預防醫學會、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三家聯合召開「2012年世界無煙日主題報告發佈會」,發佈了中國煙草業對控煙工作的三種干擾方式:直接干擾政策制定,以科學策略欺騙消費者,以及通過促銷贊助營造正面形象。

報告說,2011年,煙草業銷售總額達到10,111.4億元,實現工商稅利7,529億元,上繳財政6,001.18億元。相較2010年,三者分別增長31.2%,24.6%和20.3%。

同時,中國煙草總公司已迅速成長為幾乎「無法撼動」的龐然大物。2010年,其總資產從4年前的5,566億元「膨脹」至10,095億元,接近當時的中國建設銀行。並且,它還是全國最賺錢的公司之一,2010年的盈利高達1,177億元,日賺3.2億元,超過了中國銀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煙草行業分析師向《時代週報》表示,今年受經濟下行影響,國企的利潤降幅超過10%,而煙草業絲毫未受波及,依舊紅火。在其它領域增速放緩之際,煙草業或將是政府獲利的重要來源之一。

5月31日發佈的《中國煙草業經濟和財政效益再評估》也表示:「中央財政對煙草業的依賴性很大,煙草行業中央稅收占中央稅總額的8.32%」,「由於煙草行業的地域集中性,某些地區,如雲南、湖南、貴州等地,地方財政對煙草行業的依賴性極高。」

該報告的撰稿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餘暉進一步表示,煙草業對中國GDP的貢獻不足2%,但對財政稅收的貢獻在8%以上。

據悉,早在參加世衛組織《控煙公約》談判時,中國國家煙草專賣局的一位官員就曾指著衛生部官員大罵:「你們要控煙?我告訴你們,這是在賣國,你們是公務員,工資的1/10都是拿我們的錢!」

吳宜群表示,《控煙公約》的目的是減少煙草供求,但煙草業則希望擴大產能,追求商業利益,兩者的矛盾便應運而生。

《控煙公約》2006年1月在中國生效,但6年後,國家層面的控煙規劃仍未出台。有知情人士對《時代週報》披露,致使規劃擱淺的關鍵之一在於,衛生部堅決要求寫入「警示圖形上煙包」這一條,而與中國煙草總公司「一隊人馬兩塊牌子」的國家煙草專賣局則執意不肯。

目前,中國國家煙草專賣局的主管單位為工信部,而「控煙履約領導小組」的組長單位也是工信部,成員包括衛生部等8個部委。同時,中國煙草總公司與國家煙草專賣局政企合而為一。

國家控煙辦主任楊功煥曾表示,管理煙草生產的部門承擔煙草控制的職能,這是中國控煙最大的障礙之一,「當務之急是改換控煙履約機制,把國家煙草專賣局從履約小組中請出去。此外,煙草業的政企分離也很迫切,尤其在控煙的問題上。」

而頂層設計的缺失,或許是控煙界最大的擔心之一。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曾建議:「國家領導人應當像關注愛滋病問題一樣關注控煙,希望國務院常務會議也能研究控煙工作。」

(責任編輯:徐亦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