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官方數據無法反映經濟現實 國際組織提新法

【大紀元2013年0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嚴海編譯報導)世界貿易組織(WTO)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週三(16日)明確指出:官方公佈數據已不能準確反映全球經濟現實,而「附加價值」數據(value-added figures)則更為準確。

據《金融時報》報導,WTO和OECD在長達一年的研究中使用「附加價值」方法。而該方法著眼於日益分散和全球化的生產過程。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更開放的貿易政策會對各國經濟更有利。由於現今產品供應鏈經常是全球性的,出口商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成品製造能力,還取決於它們進口生產材料的能力。

經濟學家舉例說明,蘋果電腦公司的iPhone產品由總部設在5個國家(其中包括美國)的9家企業製造。所有的產品組件都發送給位於中國的富士康。該公司負責組裝iPhone並運往美國。在2009年,這9家企業所生產的iPhone組成部份每部造價為172.46美元。但沒有一家企業的總部設在中國。富士康所收取的製造成本為6.50美元。但雙邊貿易數字(bilateral trade figures)則顯示,每部手機代表了中國出口價值178.96美元的商品。

在雙邊貿易數字顯示中,富士康公司生產的iPhone產品代表中國高達20億美元的出口額。但是這20億美元中大部份都被轉移至位於外國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總部不在中國大陸。而用「附加價值」方法計算,中國的貿易收支平衡表將計入7300萬美元出口額,從而減少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順差。這種計算方法能更準確的反映貿易現狀。

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200年前提出「相對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因為不同國家具有生產不同商品的相對優勢,出口商和進口商都可以從貿易中獲益。但在當時,商品所有組成部份往往由同一個國家生產。雖然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還是正確的,但現今生產過程則已發生顯著變化。

現在計算貿易值的常用指標完全基於商品和服務總流量。但這些指標沒有適當反映貿易對經濟的影響。

對全球化生產的物品來說,高額進口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實際上起到了出口稅的作用。所以這些措施非但沒有保護反而損害了經濟和就業等。兩家機構表示:「對中間半成品(intermediate product)採保護措施則會增加生產成本,並降低一個國家在出口市場上的競爭力。限制購買外國中間半成品和服務的貿易政策,也會對一個國家在區域和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產生不利影響。」

全球貿易性質的變化,對較小規模公司來說尤其重要。這些公司足夠靈活,所以能從日益全球化的供應鏈中獲利。但前提是它們所在國需要有一個開放的貿易政策。

該報告稱:「為了在全球範圍內競爭,公司需要精簡庫存,並快速回應顧客需求。但當它們所需中間產品在邊境遭受不可預測的延遲時,這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