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 個人信息 隱患知多少?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各方面日益依賴科技,遠離臉書和推特等社交媒體,盡量減少在網絡上暴露個人信息,就能保護好個人信息不暴露嗎?專家表示,還不一定。

隱私法落後30年

據CBC報導,多倫多大學信息教授克萊門特(Andrew Clement)表示,隨著社交網站和通信技術日益發達,使許多機構收集和累積用戶信息變得越來越容易,要保持個人信息安全變得日益困難。
  
克萊門特表示,就算你再精明,但總得用智能手機程式和社交網站,個人信息對於這些機構而言,就相當於利潤,而且他們在收集個人信息時,做得神不知鬼不覺的,用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會被誰看到?他們要用你的信息幹啥等?
  
他表示,儘管有隱私法和隱私專員等監查手段保護加人隱私,但隱私專員沒有實權,在採取懲罰措施方面權力有限,隱私法很多時候得不到實施。
  
加拿大隱私專員辦公室(OPC)外聯主管哈齊森(Scott Hutchinson)表示,本國聯邦和部門隱私法過去30多年都未修訂過;私人機構隱私法也是多年沒有修訂,早就過時。
  
阿爾伯塔大學信息科學教授卡瑞(Ann Curry)表示,通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政府在相關隱私法和機制的制定上卻遠遠跟不上。

隱私爭端紛紛凸現

近日,加拿大和荷蘭隱私權威人士紛紛指責移動電話短信客戶端WhatsApp程式強迫程式下載用戶提供完整地址的做法,加拿大隱私專員稱有足夠理由相信該公司「收集、使用、透露和保留從未使用該程式,但可能將電話號碼提供給使用該程式的朋友或聯繫人的用戶之個人信息。」
  
今年1月24日,一個由記者、隱私倡導人士和因特網活動人士組成的團體呼籲微軟定期公布政府要求的個人信息提供細則,說明信息是哪個政府要求提供、哪些信息被要求提供以及微軟和Skype目前儲存的所有用戶信息詳情等。
  
BBC曾報導有著名隱私專家提醒歐洲人云端計算存在隱私風險,美國法律允許美國政府部門對上傳到雲端計算的文件和數據進行監控。

多數商家未遵守視頻監控法

實際上,到超市購物也有風險。克萊門特對多倫多商家視頻監控所做的一項最新調查研究發現,多數商家都沒有嚴格遵守視頻監控隱私規定,如沒有招牌提醒人們已處於錄像監控範圍和監控目的,也沒有提供聯繫電話號碼供人們索取錄有自己影像的視頻拷貝。
  
克萊門特表示,這一現象持續越久,遵守隱私的情況就越少,如視頻監控技術日益數字化,商家和企業可採用面部識別軟件分析客戶影像和面部,從而在客戶上門時就鎖定客戶,像這類問題太多了,現在許多問題都還沒浮現到表面上,時間越久,由此帶來的風險就越來越大。

僅7%閱讀網站隱私條款

皇后大學媒體學教授馬特裡克斯(Sidneyeve Matrix)表示,今後,個人隱私信息等都會被商品化,人們用自己的個人信息換取免費郵箱使用、臉書和谷歌高端搜索服務等。
  
歐盟2010年一項調查也發現,74%歐洲人認為透露個人信息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近3分之1表示透露個人信息不是甚麼大問題;29%表示要得到免費郵箱等服務,不介意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儘管如此,仍有近7成人表示擔心自己的個人信息被企業收集用作其他目的。
  
OPC2011年一項研究顯示,近6成加人表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個人信息,比10年前得到保護少;近55%擔心社交網站的隱私安全;但僅7%表示仔細閱讀過瀏覽網站的隱私條款。

隱私條款冗長晦澀 用戶閉眼點接受

多大信息學副教授謝德(Leslie Shade)表示,隱私條款採用法律措辭,冗長晦澀難懂,人們也不會有心情仔細閱讀,因此社交平台都沒有提供甚麼好的隱私條款。
  
克萊門特則表示,人們在點「接受」時,都是閉著眼睛在瞎點;目前公眾對隱私的態度,有點像幾十年前人們對環保和垃圾問題態度類似,當時人們對垃圾和溫室氣體對環境影響知之甚少,到後來環境污染變嚴重時人們才意識到,才開始採取措施。
  
他表示,今天人們對隱私的態度和當年很類似,到處扔下個人信息,也不管後果,儘管後果不會當時顯現,但隨著時間推移,成千上萬的社交媒體和程式收集都在收集用戶信息,就會形成一個危險的生態系統,到時個人信息就會超出個人和集體的控制,個人信息被濫用就會成為常態。
  
卡瑞則表示,簽署網站或程式服務時,個人除盡量小心外,還應敦促政府推出更有效的信息保護法,政府通常不會主動去做,只有公眾大力推動,政府和立法機構才會動。◇

相關新聞
「被王立軍搞怕了」重慶立法嚴防叛逃遭調侃
命懸一線 《法蘭克福評論報》申請破產保護
曾錚:美國防部長肯定看過《超限戰》
虧損2.5億 《德國金融時報》散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