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宜花東

淺談失智症

【大紀元2013年03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謝月琴台灣宜蘭報導)他們也許連家人都不認得。水滾了,不知道是燙的,會用手去碰他,以致燙傷。看到紅燈綠燈沒有感覺。很愛遊走,想要出去,往外走,以致會走失,找不到路回家。太太去買菜卻以為是紅杏出牆。不敢吃家裡的飯,怕家人毒害他。他們經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些現象很可能就是罹患了「失智症」!失智症患者最開始的是記憶力喪失,怎麼想都想不起來。

所謂失智症,是指因為各種原因使得腦細胞死亡或受損,導致大腦活動力變差,進而引起各種障礙,讓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此現象通常會持續半年以上。引發失智症疾病,最常見為退化型失智症,其次是腦血管型失智症。退化型失智症,其腦細胞慢慢死亡,如阿茲海默症。腦血管型失智症,其危險因子包括腦中風、憂鬱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腦血管破裂或阻塞,使得腦細胞受損。

松柏失智日間照顧中心,於2012年底才成立,這是宜蘭的第一家失智日間照顧中心。

松柏失智日間照顧中心社工員林詠蕙表示:用「家」的概念,把失智者日間照顧中心布置成家的感覺,讓他們有歸屬感。這裡會為他們設計「遊走空間」、就是一道中空的牆,圓的或方的,他們會一直走。

他們每天上一點厘語,讀報,做運動等,以維持一般的功能。每禮拜五都是小廚師的課程,前一天討論菜單,下午去採買,這禮拜要一起包水餃。瑞智學苑著重在腦筋的動,主要是腦部的活化。失智者日間照顧就像托老所,好像幼稚園一樣;瑞智學苑就像才藝班。

宜蘭縣失智症照顧服務協會總幹事沈宜慧表示:政府希望在十年間達到「一鄉鎮一日照,一區一失智日照。」目前全世界每4秒鐘就有一人失智。有很多長者或其家屬根本不知道他們已經失智了。失智者如同精神疾病患者而被汙名化,有三分之二不被發掘或認定。

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有效的治療。規律的生活、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參與及刺激,可延緩退化速度,減少問題行為。家屬與日間照顧中心其照顧方式要一致。

最近台灣有一悲劇個案:阿嬤中風又失智,阿公將她連同輪椅推到魚塭,自己再跳下去,結果雙雙溺斃。對於照顧者這如同一條很長的長廊,卻看不到盡頭。家屬需要去協調以分攤壓力,輪流照顧。在不同的階段,給其適合他的,不同的照顧模式。

喜歡老人讓他們走上照顧老人這一行。林詠蕙說:希望在與他們相處的每一天,能帶給他們快樂,這就是我們的價值。

沈宜慧強調:照顧者需看見他的「能」,不要在意他的不能,所有的人都不要剝奪他學習的機會,並適時提醒引導。盡量發現他能做什麼,他會做、肯做、能做的,盡量讓他做,這樣可減緩退化。這一區塊需要大家多關照自己的家人或身邊的長者。

大家一起包水餃。(松柏日間照顧中心提供)
每天做一些肢體的運動。(松柏日間照顧中心提供)
失智者日間照顧中心有著家的氛圍。(攝影:謝月琴/大紀元)
特別為失智者設計的遊走的牆。(攝影:謝月琴/大紀元)
有時到陽台曬曬太陽 聊聊天。(攝影:謝月琴/大紀元)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