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

用眼神開創好業績(2)

和鄭凱談過後的幾天,我和一名潛在顧客碰面,他正在考慮聘用我寫銷售信給他的客戶。我們討論幾種選項,期間他沒把視線移開、也沒垂下眼睛,但我就是感覺不到他表現出興趣。然後,我碰觸到了一個點:鼓勵他的客戶加碼購買昂貴的三個月指導課程;此時他的反應再明確不過。他從椅子上坐直、身體往前傾,開始在我說話時直視我的眼睛。

當時我對鄭凱的指導仍記憶猶新,我知道自己觸動了這位潛在顧客的心弦。我繼續針對加碼購買課程的想法說下去。幾分鐘後,不待我主動開口,他把身體更向我傾靠過來,凝視著我的眼睛問:「好,接下來應該如何完成?」

我告訴他自己的報價,接著就成交了,完全用不上任何華麗的成交技巧。若不是注意到他微妙的身體語言變化,我可能不會繼續討論加碼購買課程的這個主題,因為那並非我最初發想出來的概念。(謝啦,鄭凱老兄!)

艾斯伯格:如果是另一種情況,當顧客不肯和你做眼神接觸、身體語言也表現冷淡不在乎呢?

鄭凱:我會直接說出對方的反應。大部分的人不會這樣做,但我會說:「我從你的身體語言看得出來,你對我們剛剛談的內容沒有興趣。顯然你還有些疑慮。能不能告訴我你的疑慮是什麼呢?」由於你已經把話敞開來講,他們很難再繼續假裝。不這樣做的話,他們必然會在心理開始抽離,對你只是禮貌性的回話。

艾斯伯格:關於銷售場合的眼神接觸,還有哪些重點是讀者需要謹記在心的呢?

鄭凱:當你在進行銷售的時候,無論是針對個人或團體,你應該注意座位的安排方式。假如你和潛在顧客面對面坐在他們的正前方,用這種角度做眼神接觸會很像審訊問案。這樣的座位安排不但帶來對抗的感覺,還會落入「一人滔滔不絕,另一人心存抗拒」的框架。

最好是雙方都坐在桌子同一邊,與其讓雙方是一百八十度對立,不如改成三十度夾角最好。這樣一來當你往肩膀方向頭轉時,就能看著對方。要是都坐在桌子同一邊,就能一起低頭看桌上的簡報或其他資料。如此的座位安排就不會像一個人審訊、另一個被審訊,變成兩人合力評估銷售機會、共同決定決策是否合適。

假設你帶三個人、對方也帶三個人,最好不要雙方人馬各坐一邊,這又會變成對峙型態。你應該比對方更早抵達現場,要刻意隔開座位混著坐,讓你們的人散開到會議桌各處。如此一來當買方抵達,他們會被拆開來混在你們當中坐。這時候你們就不是雙方人馬對立而是一個合作團體。

還有,當銷售場合不只一個潛在顧客,譬如來了一對夫妻或一群人,你把目光停在誰身上,就表示你認為那個人比較重要。假設有對夫妻來到汽車展售中心,銷售人員直接開始和丈夫做眼神接觸,從沒看過妻子一眼,要是買車的人是妻子,那這筆交易就沒指望了。

銷售會議也是如此。要是參與會議的人是高階主管和低階職員,別以為你只要討好高階主管就行。眼神接觸一定要平均分配給在場的每一個人,尤其是當你不知道誰握有採購權和影響力 ,這兩者不一定是根據頭銜來決定,有時候反而與頭銜高低正好相反。

關於眼神接觸平均分配給在場每個人的這一點,尼爾.瑞克門(Neil Rackham)曾經和我說過一個眼神接觸惹出大差錯的故事。瑞克門是《銷售巨人:教你如何接到大訂單》的作者,他的這本書被公認是最具影響力且最重要的銷售書籍之一。這本書也可能是唯一一本根據現場直擊、作者親身觀察數萬通銷售電話而寫成的著作。

瑞克門:我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案例。那是個向某大型上市公司董事會做簡報的場合。做簡報的是一家顧問公司,當時他們非常緊張,因為數百萬美元的進帳就押在這次簡報上。

為了得到在董事會面前做簡報的機會,他們按照業界慣例在這家上市公司裡找了一位內部支持者。這是各公司在爭取業務時幾乎都會採用的作法。

這次簡報主講人不只和台下聽眾做眼神接觸,他幾乎把視線完全鎖定在內部支持者身上。這位支持者心情愉悅、表現出友善與支持,還不時點頭。

結果是,簡報主講人沒看到董事長和執行長已經開始顯露厭煩與不耐,彷彿他說的廢話太多。整個過程中主講人只看著不斷微笑點頭的支持者,以致於他認為自己表現得相當不賴。最後,這次銷售在簡報會議結束後便無疾而終。@(待續)

摘編自 《眼神不敗術:讓你職場、情場、菜市場都無往不利的視覺接觸心理學》 大寫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