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林芳:大陸百姓在溫飽線上為中共政府打工

【大紀元2013年05月23日訊】大陸媒體5月20日報導中國經濟學家成思危的言論:中國實體企業遭遇大挑戰,勞動力成本上漲、企業稅負重,融資成本加大,利潤受到大量壓縮,創造的財富大幅減少,然而虛擬經濟領域賺錢很多,社會的實際財富是企業創造的,最後都給銀行打工了,企業還怎麼活?現在M2貨幣總量是GDP的一倍;貨幣超發必然導致通貨膨脹,「過多的貨幣是關在籠子裡的老虎」,很危險。

早在2011年10月,由民間借貸風波引發的浙江民營企業資金鏈斷裂案例集中爆發,多家民企老闆不得不選擇跑路,整個以溫州為中心的浙江民營企業一片風聲鶴唳。就有民眾哀嘆,企業在為銀行打工。

樂清經信局企業行業科負責人林新豹說,2012年這一年,民企試圖自救,結果越救越死,只能跑路。樂清逃跑企業涉及到的資金不過十來個億,而這一年銀行在樂清地區就賺走40多億,銀行為甚麼要把互保企業逼到這個地步?浙江民企的普遍反應是,全國企業現在為銀行打工。

2013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由於大陸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嚴重,人民幣外升內貶使大陸出口企業「有單不敢接」的現象更為突出,企業出口利潤空間進一步縮窄。商務部抽樣調查顯示,1至4月77.5%的企業利潤明顯下滑,6.6%的企業表示會影響正常履約,還有73.4%的企業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利潤同比只能持平或者下降。

最後,是對中小企業出口的影響。企業主紛紛撤離大陸甚至不再從事製造業。僅以深圳為例,2011年深圳傢俱業集中搬離,2012年鞋業逃離,2013年開始製造企業撤離。

《觀點中國》報導,去年當長沙市市長張劍飛說全國人民都在給銀行打工時,輿論嘩然,更多民眾認為,不是全國人民為銀行打工,銀行也是給中共政府打工!因為銀行是經濟運行中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中介。當中國百姓的儲蓄存款經由銀行轉化為貸款之時,誰分配到的信貸資源最多?毫無疑問,是央企、國企和地方政府。有企業主感歎,賺錢的行業國企在做,卻剩下製造企業啃骨頭。

北京某郵電設備工廠的王女士表示,自從房地產價格大幅攀升後,企業經營艱難,利潤大幅下降,2011年諾基亞為保護自身利潤從中國撤出之後,單位的經濟效益一落千丈,工人紛紛下崗,自謀出路,現在只有少部份工人開工。工資都很低,維持溫飽吧!

在製造業紛紛撤離或轉行的同時,房地產作為中共的支柱行業一枝獨秀。而房地產基本被中共央企控制。賣地、開發商的稅收、賣房人和購房者的稅收讓中共地方政府賺的盆滿缽滿。據統計,過去六年間地產商每賺1元需交稅1.02元。並且房企繳稅額與淨利潤額一樣,逐年遞增。

而中國大陸的股市也呈「怪象」: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A股2469家上市公司實現淨利潤1.9萬億元,比上年增加不到1%。2012年A股上市公司當期實際繳納各種稅收22,233億元,比上年增加17%,增速較淨利潤增幅高出16%,繳稅額比淨利潤高14%。而把A股的銀行和保險公司剔除後,淨利潤變成了8913億元,比上年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12%,而實際繳稅額卻依然增加近12%。

大陸媒體評價稱,不管是好年頭還是壞年頭,上市公司所創造的價值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是被政府稅收抽走,而剩下可憐的一點兒利潤,投資者拿出真金白銀承擔企業經營的風險,利潤卻沒有旱澇保收的政府拿的多。經濟分析人士則感歎,企業都給中共政府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