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大陸央企去年借貸三萬億 利潤實為利息轉移

【大紀元2013年05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大陸效率低下的央企和國企成為了金融資源優先分配的對象,而民營企業或其他類型企業卻沒有話語權。數據統計顯示,37家央企與國企2012年借貸3萬億元,其利潤中有1500億元實為利息轉移。

央企與國企獨佔資源 中小企業融資難

據《投資者報》研究院的數據統計顯示,2012年度A股上市公司累計融資金額達8.2萬億元,其中融資總額最高的50家企業的融資金額總計4.27萬億元,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融資總額的52%。而這50家企業中,央企高達37家,占比74%,另有地方國企6家,而真正意義上的民營上市公司只有2家。

在總融資量中信貸融資占比80%,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對於央企以及其他類型的企業來說,信貸融資遠比發行股票或債券融資容易得多;另一方面,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大陸證券市場已經基本喪失了融資功能。

有分析認為,就中國現狀而言,金融資源分配不合理,正在成為阻礙經濟良性發展的毒瘤。一個十分直接的表現是,體制落後、效率低下的央企和大型國企成為了金融資源優先分配的對象,而更具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或其他類型企業,在社會金融資源的分配體制中卻沒有話語權。

一位大陸小額貸款公司的部門負責人趙女士表示,一般企業到銀行貸款付出的利息(基本利率加上浮動利率)大約10%左右,而央企和國企則不用,銀行在給其優惠利率的情況下,求央企和國企去貸款。

趙女士對大紀元記者說:「央企和國企是有絕對話語權的,一般企業貸款費勁,小微企業更沒希望,銀行理都不願意理,所以小微企業平均壽命不到兩年,其中融資難是最大的問題。」

央企社會回報低 利潤實為利息轉移

金融資源如此傾向於這些大型央企,但其社會回報並不樂觀。作為「兩桶油」之一的中國石化一直以來都話題不斷。天價吊燈、天價酒、起火、斷油、放貸、團購奔馳,在錢多勢大的中國石化身上,似乎從來都是負面新聞。

據統計,2012年央企淨利潤增長只有2.7%,部份行業(比如煤炭、鋼鐵)幾乎集體虧損。在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虧損公司中,央企佔據了一半,前四大虧損企業皆為央企,分別是中國遠洋、中國鋁業、中國中冶和鞍鋼,合計虧損額高達289億元。

37家央企通過金融機構借貸共融資30622億元,占50家公司信貸融資總額的89%,佔全部A股公司信貸融資總額的45%,平均每家企業融資827億元。而總融資額最大的兩家民營企業,信貸融資總額才602億元,平均借款融資300億元。

一直以來,央企坐享多重制度性紅利,財政補貼不過是其中之一。實際上,除了人們廣為詬病的巨額財政補貼,低融資成本是造就今日央企表面光鮮的最大根源。

中共工商聯主席黃孟復表示,央企與國企佔了將近一半的銀行貸款資源,付出的成本卻只有5%多一點,由於貸款利息比民企低很多,其所取得的利潤實際上是貸款利息的轉移。

這就意味著,如果以融資額最大的前50家上市公司中所有37家央企的借貸融資額3萬億元計算,利息就相差了1500億元,佔這37家公司經營利潤總額的14%。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