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國的金融悖論 拯救還是改革

人氣 2

【大紀元2013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中國的金融系統是一個悖論。路透社9月13日分析說,改革要求當局放鬆他們對銀行和資本流動的控制。而如果他們這樣做的話,它將觸發這個國家力圖避免的債務危機。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一個廣泛的衡量,中國的信貸現在幾乎是GDP的200%。這樣一個借貸水平在發展中國家當中是史無前例的。

信貸增長的速度也是驚人的:截至2008年末,總信貸僅僅為GDP的129%。許多的借貸被浪費,提供資金給不必要的基礎設施或修建可能永遠都無人入住的大樓。從鋼鐵到造船到太陽能電池板等行業之所以還存在,是因為國有銀行不願意催債。同時,地方政府通過不透明的融資工具借貸,積累了中央政府難以計數的成堆的債務。

國家控制金融系統積累壞賬

路透社分析說,在大多數國家,這樣一個快速的繁榮將已經成為一個痛苦的泡沫。但是中國迄今避免了一個危機,並可能繼續這樣。資本控制是一部份原因:政府,銀行和企業不依賴於輕浮的國際投資者融資。這使得中國不容易受到五年前西方金融危機那樣的威脅。

國家也直接控制大部份的金融系統。存儲利率被封頂,保證銀行的廉價資金和借貸者的廉價貸款。同時,大型國有銀行是國家政策的工具。政府可以告訴它們甚麼時候把錢包開的大一點—就像它在2009年做的那樣—以及甚麼時候可以把錢包放到一邊。

在中國大多數被當作債務的實際上是政府的一個分支欠另一個分支的錢。國有銀行借出的大部份是給國營企業。地方政府的借貸可以被視為一種變相的財政政策。雖然數額巨大,但是政府敢於把這些債務寫上它的帳本。中國曾經經歷過這些。在90年代末,有30%的銀行貸款變成了壞賬。政府把這些不良貸款塞給了壞賬銀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然後把清理過的銀行送上股市。

重複這些做法將是一個壞主意:清理的賬單太大,並且將不能修復導致問題的缺陷。但是繼續堆積新的信貸同時又不能夠認識到過去的損失將有風險把中國拋入日本式的失去的十年。

改革金融系統或帶來無法預見的後果

路透社分析說,這是為甚麼中共在準備改革。在大連的9月11日世界經濟論壇上,中共總理李克強列舉了一系列行動:自由化利率,放鬆資本控制,放鬆銀行系統的國家所有制,擴大資本市場並且推出銀行儲蓄保險。

如果中國真的成為一個市場化金融系統,利率將由供求關係決定而不是政府設定。貸款將流向最盈利的投資,而不是官僚青睞的行業。企業和地方政府將遭受魯莽借貸的後果,而銀行將被迫承認並核銷壞賬。

清理並不一定要成為一場大災難:如果中國最大的11家銀行核銷10%的貸款,根據路透社的計算,它們將需要5000億美元新資本。雖然這個數字很大,它也只代表同樣的銀行去年的撥備前營業利潤的兩倍多一點。壞賬可能製造一個爛攤子,但是它們不一定造成一個危機。

更大的問題是,是否國家能夠放棄控制而不引發更廣泛的恐慌?今天,政府的暗中支持幫助維持人們對銀行儲蓄,國有企業,理財產品和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債務的信心。這種信心尚未經受考驗:國內債券還從未被允許違約過。

消除這種保證對於改革金融系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樣做,即使是逐步的,可能帶來各種各樣的無法預見的後果,從企業破產到金融資產巨大的縮水。解決這樣一個悖論可能是中國下一個十年的挑戰。

(責任編輯:林詩遠)

相關新聞
中國官員:外資投入中國銀行影響未定
中國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
全球外國投資中國不再獨大  美英分居前二名
新唐人【獨立評論】中國金融危機正在爆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