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領先西方2千多年 印度先哲首創原子理論

【大紀元2014年10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洗塵編譯報導)在人們的常識中,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John Dalton,1766年-1844年)提出了科學上的原子理論。然而,早於道爾頓2,500年前,一位名叫卡納大(Acharya Kanad)的印度哲學家就已經提出了原子的理論。

據Ancient Origins網站報導,卡納大出生於公元前600年的印度古吉拉特邦,他的真名是卡什亞普(Kashyap)。有一天,卡什亞普在前往聖帕亞(Prayag)朝聖的路上,他看到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在街道上隨意拋灑用來供給寺廟的鮮花和米粒。卡什亞普被這些小顆粒迷住了,開始收集地上的米粒。

卡什亞普的舉動很快引起了眾人的圍觀。有人問他,為什麽要收集那些即使是乞丐也不會要的米粒?他回答說,一粒米似乎一文不值,但幾百粒米就能做成一個人的一頓飯,而餐餐有飯吃就養活了整個家庭,最終眾多的家庭就構成了整個人類。因此,即使是一粒米,也和這個世界上一切有價值的財富一樣重要。

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叫他「卡納大」,而「卡納」在梵文的意思是「最小的粒子」。 他構思在看不到的世界中有最小顆粒的概念。他開始寫下他的想法並教給其他人。人們於是尊稱他為「教小顆粒的老師」。

卡納大邊走邊把手裡的食物分成小塊,當他意識到他再也無法分下去的時候,是因為食物已經變得太小了。從這時起,卡納大把粒子再也不能進一步劃分的想法進行了概念化,並將不可分割的事物叫做阿努(Anu,指原子)。

卡納大認為,這種不可分割的物質是無法通過人體器官感知,或通過肉眼看到的。一種內在的力量把一個原子和另一個原子結合在一起。當兩個同種物質的原子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分子。這個分子有類似其兩個父原子的屬性。

他還認為,原子的不同組合產生不同類型的物質。他甚至推測,在一定的條件下,原子可以多種方式結合,並產生化學變化。他把瓦盆放久會變黑,以及水果成熟作為這種現象的例子。

卡納大還創辦了學校,教授他的原子和宇宙本質的想法,領先古希臘人在公元前5世紀提出的原子論,他因而被後人稱為「原子理論之父」。

澳大利亞資深理論學家巴山穆(A.L. Basham)表示,卡納大和古希臘的先哲對世界的物理結構提出了絢麗而富有想象力的解釋,並在很大程度上與現代物理學的發現相同。

責任編輯:陳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