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群眾覺醒邪惡怕 反擊一擊暴君垮

商朝的紂王,是個非常暴虐的國君。人民對他非常痛恨。當時,周國是商朝的一個附屬國。周國的國君周文王,是一位仁德之主,他精心治理國家,積極準備力量,決心消滅紂王,以解救百姓的倒懸之苦。他很得人心,因此許多諸侯國,都背離商朝,歸附了周國。

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武王繼位。周武王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滅商的大業。

紀元前1066年,武王率領兵士四萬五千人,勇士三千人,戰車三百輛,出征討伐商紂王。各個諸侯國紛紛響應,出兵參戰。

周武王指揮大軍,向商朝的別都朝歌(即現在河南省淇縣),發起猛烈的進攻。他沒有遇到多大抵抗,就攻到牧野(即現在河南省汲縣北部),距朝歌只有七十里路。

周武王在牧野召開誓師大會,列舉了紂王的種種罪行,號召將士團結戰鬥,奮勇殺敵。

此時,商紂王正在和妃子飲酒取樂,突然聽到周武王進攻的消息,慌了手腳,匆忙率領七十萬大軍,趕到牧野迎戰。

商軍官兵,不願替紂王打仗,戰鬥一開始,紂王前鋒部隊的士兵,就倒轉矛頭,配合周軍,反戈向紂王殺去。結果商軍大敗,死傷無數,屍體堆積如山,血流成河,血水把木棍子都漂起來了。

紂王走投無路,就點著了火,把自己燒死。從此,商朝就滅亡了。

此事,出自《尚書‧武成》,書中記載說:……「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前徒」:是前面的士卒;「倒戈」:是倒轉矛頭。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中,引伸出「前徒倒戈」和「血流漂杵」兩個成語。「前徒倒戈」:用來比喻軍隊背叛,調轉槍口,攻擊指揮者自己。「血流漂杵」:用來形容戰爭中死傷眾多,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