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顏丹:中美小學教育不同的第一課引人深思

【大紀元2014年07月06日訊】長久以來,網絡微博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中國著名學者胡適在1910年就讀於美國康乃爾大學時,適逢小學新生開學。出於好奇,他跑去偷聽孩子們的第一堂課。這堂課沒有花哨的形式,沒有特別的安排,只是小學生跟著老師反覆背誦由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為美國學生親自撰寫的一段誓詞:我保證使用我的批評才能,我保證發展我的獨立思想,我保證接受教育,從而使自己能夠自作判斷。

若非胡適的這段親身經歷在現代網絡世界中得以公開,或許誰也不曾想到,美國小學的基礎教育竟是從一段莊嚴而深沉的誓詞開始的。這段誓詞表面看來平實易懂,沒用華麗的辭藻,沒有生動的描述,只用了三個「保證」的句式來突顯內容的不容忽視與不可或缺。從保證「批評」、保證「獨立」、保證「自作判斷」的字句中,我們不難發現,美國總統用心良苦的叮嚀孩子們銘記於心的這段誓詞正是美國社會得以建立、發展與長存的根本與基石。對美國公民來說,學會行使監督批評的權利、擁有獨立的思想、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斷,僅是形成與培養公民意識的第一步。這第一步並未等到成年後才邁出,而是從孩子讀書、認字之初,就開始以教學的形式首當其衝的進入他們的視野之中。

可見,美國小學生的第一課便涉及到關乎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的深刻話題,這不得不讓中國負責基礎教育的研究者與執行者汗顏。因為中國的小學生在開啟基礎教育的第一課時,不但沒有聆聽到任何觸及心靈、啟發智慧的深刻話題,甚至取而代之的,只是對政治當權者的個人膜拜以及對政黨的歌頌與熱愛之詞。

以語文課為例,1949年後的第一版語文教材的第一課便是標題為「毛××像太陽」的一篇兒歌:「毛××,像太陽,他比太陽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齊來歌唱:太陽太陽永遠光亮,我們跟你永遠向上。」這短短幾句充斥著洗腦色彩的第一課除了教會孩子們對政治當權者的絕對服從和盲目崇拜之外,便再無其它。文革時期,這種洗腦教育則更是被演繹到了極致。不僅僅是語文的第一課,其它科目的第一課也都毫無例外地換成了「毛××語錄」。而此後三、四十年的語文教材雖然淡化了個人崇拜的色彩,但對孩子灌輸「政治權威高於一切」的膜拜思想仍義無反顧地保留了下來。除了發音、識字的內容之外,課本正文的第一課仍是「人民大會堂」、「全國人民熱愛××黨」這些政治色彩頗濃的詞句。儘管現代版的語文教材將一首古詩換下了當年這幾個與政治有關的詞彙,然而課本中仍然不乏對政治歌功頌德的教育題材。

相比之下,人們便可直觀的發現,美國的基礎教育意在引導孩子們形成監督政府、敢於挑戰權威的意識,而中國基礎教育的目地則在於向孩子強加、灌輸仰視、歌頌政府、服從權威的觀念。如此,不同教育理念之下產生的教育成果自然也不盡相同。眾多案例都在向外界展示,中美兩國學生在政治與權威面前的反應與態度可謂是大相逕庭、截然不同。不久前剛剛發生的美國北牛頓高中生Henry DeGroot(中文名字:王大虎)在北京景山學校當交換生時親身經歷的事件,則可被視為是對中美教育存在巨大差異的最佳詮釋。

來中國參加交換學習項目以及去西藏旅行的一段經歷,致使美國高中生王大虎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觸動。當他強烈的感受到中國在人權、民主、自由等權利的改善與發展上仍是履步維艱時,便在中國同學的筆記本上寫下了「民主是給時尚年輕人的」、「不要相信你的學校和政府告訴你的謊言」、「反抗是對的」等字句。其結果可想而知,他不但遭到了中方強制執行的5小時拘禁,以及被逼寫「檢討」的懲治,甚至在回到美國後也受到了美方學校對他實施的禁止參加一生一次的畢業舞會的處罰。

一個月之後,王大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美國成長的他,一生受到的教育都是應對事物存在批判看待的觀點,這就是美國社會賦予公民的核心價值觀——不是支持政府,而是倡導言論自由、思考自由。可以說,王大虎在中國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出於在民主、自由社會教育下所形成的一種本能與責任。他不過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言行履行美國入學教育第一課所背誦的那段誓言而已。只是,這種根植於「民主、自由、人權」土壤之上的價值觀念以及公民意識若嫁接、移植到中國,結局定是迥然不同。或許「民主、自由、人權」的幼苗未等播種,便已然夭折了。

於是,這位美國高中生嚐試在交換學習期間做一次真正的、深入的探討與交流的意願就只能這般無厘頭的落空了。或許他未曾想過,當中國學生看到他所留下的那些在他自己看來習以為常的文字時,他們的本能反應會是怎樣?為何中國學生看到這些文字時,不是饒有興味地跟他展開真誠的探討,而是一不小心讓老師與校方獲知,使這樣的對話未經開始,便戛然而止?或許,這樣的疑問只有等到王大虎打開了中國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第一課之後,才能悉數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