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源:錢,從何而來――揭開中國「經濟發展」的迷霧(1)

人氣 171

【大紀元2014年08月08日訊】雖然中共在國際社會上名聲不佳,但這些年的所謂「經濟發展」,卻為其賺足了臉面。2008年,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中共提出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格外顯目,甚至被吹噓為「拯救世界經濟」。然而,到了今天,美國經濟開始步入復甦,中國的經濟卻越來越步履艱難。人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物價飛漲,股市低迷,工作難找,生意蕭條。私企老闆因高利貸而跑路的新聞屢屢被報導。而前幾年高歌猛進的樓市,到了今天也蹣跚不前,多個城市為挽救岌岌可危的樓市,不得不取消「限價令」,但仍然無濟於事。中國的經濟似乎突然失去了動力。

面對這「冰火兩重天」的現實,人們不禁要問,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未來的走向又將如何?本係列文章將從貨幣、糧食/土地、房市、製造業等多個角度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分析,揭露中共統治下經濟發展的本質:以破壞環境、出賣資源及國民利益為基礎,以欺騙、壓搾和掠奪國民為手段,以攫取最大自身利益為目標的自我毀滅過程。

言歸正傳。要分析經濟,必須從一個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元素說起,那就是貨幣。只有在正確瞭解貨幣來源和運行機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各種相關經濟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例如,從去年中期開始,雖然國內的廣義貨幣總量已經突破了100萬億,可謂錢多的不得了,但中國銀行業卻不斷發生「錢荒」,這種現象讓人迷惑不解,但是從貨幣角度去看,只不過是一個「銀行欠債還不上」的表現而已。

貨幣,或者說錢,可以說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了。小到個人的零花,大到政府的收支,貨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現代經濟的「血液」。然而,你可否想到過,錢包裡的錢,其實只不過是些印了數字的一張張紙而已,那為甚麼用它就能夠買(交換)到商品呢?而更讓人吃驚的是,當你使用銀行卡或信用卡購物時,連現金這樣的實物都不用,只是自己銀行賬戶上減少了相應的數字。虛擬存在的數字怎麼就能換來商品呢?我們知道,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的基本準則,那麼,作為現代經濟的交換媒介——貨幣,是如何獲得其價值的呢?

實際上,現代貨幣就其製造的成本來說,價值微乎其微(如現金只需要紙張和印刷的成本),甚至不需要成本(如存款只是賬戶上的數字)。是因為政府以自己的信用作為擔保發行了貨幣,而人們相信它有相應價值,才能換到商品和服務。這就是當今貨幣的本質:以政府信用作為擔保的交換媒介,也就是經常聽說的信用貨幣。那麼,如何去理解這個「信用」呢?

舉個例子說,張三從李四那裏借了10斤大米,給了李四一張借條,說一個月後歸還。李四借出大米並要了張三的借條,是因為李四相信張三到時候能歸還大米。從「等價交換」的角度來說,張三得到了10斤大米,並背上了一筆將來歸還大米的債務;而李四少了10斤大米,但得到了張三將來歸還大米的承諾(借條),或者說,是張三的信用。信用,就是歸還欠債的承諾。因此,借貸關係產生了信用,債務人張三用自己的信用換取了債權人李四的大米。可以想像,如果張三是個不講信用的地痞無賴,李四按理是不會借給他大米的,因為張三沒有信用,到時候八成不能還大米,因此拿著他的借條等於說沒拿。當然了,如果張三使出流氓手段逼著李四借大米,李四無奈之下也只好接受,但他們之間實際上不是借貸,而是掠奪和被掠奪的關係。

如果張三是個言出必行,信用很好的人呢?不但李四相信他到時候肯定能還大米,其他認識張三的人也都相信他能還大米。這樣,李四拿著這張借條,就可以去換取別人的東西,比如王五的5斤桃子。王五雖然被李四用張三的一張借條換走了5斤桃子,但是他覺得沒關係,因為他相信,過段時間,他拿著這張借條,就能從張三那裏拿回10斤大米。當然,如果別人也相信,王五還可以用借條去換趙六的蘋果……如此類推。到了一個月後,假如借條流轉到錢九手裡,他拿著這張借條找到張三,換回10斤大米,張三收回借條,這次借貸關係隨之結束。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本身一錢不值的借條(一張紙上寫了些字),由於在借貸關係中賦予了張三的信用,成為了一個圈子中可以流通的交換媒介,人們通過這個媒介可以交換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而這個過程如果要反覆實現,有兩個必要的前提:一個是,張三的信用很好,人們最終可以用他的借條換到他所承諾的東西;另一個是,人們相信張三,能夠接受他的信用,並可以進行流通。

這個看似簡單的例子,實質上就是現代信用貨幣最基本的生成和運行模式。如果把這個例子中的小圈子擴大到一個國家,把張三轉換為貨幣當局(一般是各國的中央銀行),把借條轉換為央行發行的現金貨幣,這就是現代信用貨幣的來源。也就是說,在一個信用貨幣系統建立的最初時刻,公眾手中是沒有貨幣的。政府最初持有央行發行的貨幣(持有的具體過程在後續做詳細解釋),來保證各級政府的正常運行(即財政支出),比如給各級官員和政府工作人員發工資等。政府人員用現金就可以換取公眾生產的商品和提供的勞務。得到現金的公眾再和其它的公眾進行商品交換,貨幣才開始在社會中流通。可以看到,實際上,是政府用借條(發行的現金貨幣)換取了商品和勞務,因此這種信用貨幣實際上就是政府的債務。

那麼公眾為甚麼要接受這個借條呢?首先,這個借條被賦予了政府的信用。一個政府存在的意義有很多,最基本的幾條包括對執政範圍內的公眾提供不受外來侵略的保護和各種公務服務(不然養著政府幹甚麼?),以及保證不濫發貨幣,也就是政府對公眾的承諾。公眾接受政府的借條(貨幣),實際上是接受了政府的信用,並相信政府能夠實現承諾。反過來說,一個政府如果想坐穩,就需要儘量做到這些承諾。其次,由於公眾都相信這些貨幣的信用,因此,貨幣可以在國內流通,成為交換媒介,實現維持經濟正常運行的關鍵作用。再有,這裡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政府的信用,是有國家暴力作為後盾的。在一個政權的勢力範圍內,不使用政府發行的現金貨幣(也稱法幣)是嚴重的違法行為。

那麼,張三借大米的信用和政府發行現金貨幣的信用,區別在哪裏呢?第一,張三要借大米,必須得到出借人同意,借條的流通,也需要他人的認可;而政府發行和流通貨幣,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公眾是必須接受使用的。第二,張三借大米和償還大米是兩個明顯分開的步驟;而政府償還信用貨幣的債務卻是即時連續的,只要政府在運行,就等於是在償還的過程之中。第三,張三借多少還多少,借條上寫的很清楚;而政府借多少還多少,現金貨幣上卻沒有寫,這就是說,貨幣存在著濫發(多借少還,甚至只借不還)的可能性。濫發貨幣就意味著政府信用的喪失,而喪失信用的貨幣將最終遭到公眾的拋棄。

到此,我們可以對現代貨幣的來源做個簡單的總結了:一,現代貨幣的來源是政府的信用,央行發行的現金貨幣實際上是政府的債務。二,由於有政府的信用作為擔保,以及政府的強制行為,公眾把政府發行的貨幣作為資產,進行商品交換,實現經濟的發展。

現在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如果查中共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當前的現金貨幣發行量為6萬億左右,和廣義貨幣總量相比,才5%左右,那多出來的貨幣,是怎麼來的呢?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探討一下,政府具體是如何通過銀行系統發行貨幣的,而在這個基礎上,銀行系統又是如何「憑空創造」出更多的貨幣的。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關鍵指標下滑曝中國經濟企穩是假相
餘額寶面臨危機 馬雲「政治經濟學」不靈
財經專家牛刀析「中國50年還不清的債」
牛刀:李中堂將引爆「半個小時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