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悟空、張良、司馬遷的大忍之功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張良進履。(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在《西遊記》架構的世界中,講到悟空幼年犯下欺天罔上的大罪,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為了磨去悟空貪天之功的狂妄,終日只許他渴飲銅汁,饑餐鐵丸。五百春秋寒來暑往,悟空看盡人間浮華滄桑,心自懺悔,如果再有機會,決意去邪,立志修行。

菩薩見其意真心誠,就告訴他日後自有大唐僧人救他出去。悟空一見救脫有望,高興得喜出望外,晨昏吊膽、晝夜警醒地等待。直到唐僧西天取經路過此地,悟空高興地揮手大喊:「師父怎麼才來?救我出來,保你西天取經!」猴子雖是凶頑,但是天性未泯,至誠至真。就連對唐僧的問候,也都是直接切入修煉主題,不摻半點世故人情。

「圯橋進履」畫中玄機

悟空的眼睛,白天能看一千里吉凶,凡是千里之內,諸如蜻蜓展翅這些細小的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行路之始,悟空就當著唐僧的面打死了老虎、六個毛賊。這場面直接把唐僧嚇得從馬上滾下來。憤怒的唐僧,一路絮絮叨叨說悟空的不是。猴子受不得人氣,更受不了唐僧說他做不了和尚,上不了西天。

悟空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撇下唐僧任性而去。猴子五百多年沒回過花果山,剛得自由之身,按理他應該一個跟頭翻回老家看看才是,可半路悟空去了東海龍宮,找龍王去訴苦。悟空是真心的想要修煉,卻被唐僧的肉眼凡胎,斷定他做不了和尚,上不了西天,滿心懊惱!

龍王聽說悟空改過前衍,立志修行,很為他高興,熱情地招待悟空喝茶。就在這時,悟空抬頭看見一幅畫「圯橋進履」,但不解其意。龍王就詳細地告訴他,漢朝有位高人黃石公見張良天賦甚高,有意收他為徒。黃石公故意把鞋扔到橋下,命張良去取,取上來後,又命張良給他穿上。就這樣,黃石公一連試了他三次。見張良恭恭敬敬,沒有絲毫倨傲之心,於是就傳給他兵法。張良熟讀兵法,協助劉邦運籌帷幄,計謀出奇能決勝千里之外。扶漢功成後,他又棄職歸山,最終悟道成仙。

悟空聽了龍王的介紹,半晌不語。隨後悟空立即起身飛出龍宮去保唐僧。因為沉吟中,悟空已經明白了真修大道的正確態度,張良的「難忍能忍」啟發了悟空,為他日後的成就奠下重要的基礎。

「難忍能忍」 張良之勇

《西遊記》中「圯橋進履」的故事,就是從《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演繹而來的。「留侯」就是張良扶漢功成後的封號。史載,張良本是韓國貴族,他的祖父、父親是韓國的王公重臣。他本人是宰相之子,就是現在人常說的官二代、富二代。秦朝滅掉韓國後,面對亡國的局面,張良想到家族世受國恩,他不能無動於衷,於是決定散盡家財,招募力士為韓報仇,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不過刺殺行動失敗,秦始皇命軍衛「大索天下」,全方位搜索刺客。但因張良「貌如婦人好女」,誰也不會想到他就是刺客之一,外表柔弱之軀,竟能和力士一起推動一百二十多斤的鐵椎,事後還順利的逃脫了侍衛密集的搜索。

司馬遷描寫張良逃出的情節:「良嘗間從容步游下邳圯上」。一般人剛做完驚天動地的行刺大事,都會躲藏,或如驚弓之鳥,或覺草木皆兵。但張良是從容地在下邳的橋上踱步行走,可見此人鎮定自若、膽氣十足。

在橋上,張良看到一個老人走到他的身邊,故意把鞋丟到橋下,命張良下橋去取。張良即使再怎麼落魄,畢竟也是貴族,加上年少氣盛,正值血氣方剛,所以不免吃驚,就想毆打老人。但轉念一想,老人年邁,於心不忍,就強忍心中的怒火,下橋取鞋。取上來後,老人又命他:「給我穿上」。張良出身貴族,當時接受的是最一流的教育,平日修為很有涵養。於是張良就把心中的怒火一放到底,長跪於地恭敬地為老人穿鞋。黃石公說了一句:「孺子可教矣。」於是和張良有約,日後傳授他太公兵法,以便學成之後可以匡扶大漢,成就大業。

這是張良令太史公司馬遷感動的地方。或許,當時司馬遷的處境,身受奇恥大辱身有同感,所以能在字裡行間留下很大的空間,表現張良能忍難忍之事的大勇。

忍辱之極 著著《史記》

司馬遷寫《史記》期間,由於為李廣的孫子李陵辯解,被處以宮刑,受到天下人的誹謗和恥笑。說起李陵,司馬遷在宮中任職,平時和李陵並無交集,沒有共同志趣,也從未一起銜杯飲酒。司馬遷從日常的觀察中,發現李陵擁有「國士之風」,他能「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在國家危難時,又能挺身而出為國解憂。司馬遷以「奇士」稱呼李陵。

司馬遷(維基百科)

當時李陵帶領五千步兵,長驅直入戰地,一直打到匈奴的王庭。和單于連戰十多日,所殺敵軍遠遠超過自身軍隊的傷亡。李陵率軍勇猛的作戰力,令旃(氈)裘君長震驚,於是徵調左、右賢王的軍隊,以一國之力圍攻李陵。

結果李陵大敗被俘。司馬遷認為即使失敗,李陵的功績也足以光耀天下,以五千步兵死抗匈奴,盡忠報漢。司馬遷原本是好意,見到陛下悲傷,想論說李陵之功,以此寬慰主上解開心郁之結,阻止構陷李陵的讒言。結果,因為朝上爭論激烈,讒言洶湧肆虐,司馬遷一時沒有說清楚,主上也沒有深加推究,落下欺君誣上的罪名,被送到大理寺審辦。

司馬遷被人捆綁手腳,帶上刑具,剝掉衣服鞭打,剛行刑完畢,就被推到密不透風的暗室中,他稱那是「蠶室」,猶如養蠶一般,令人苦不堪言。在所有的侮辱中,言語的中傷、戴刑具、被拷打、剃頭髮、戴鐵鎖等恥辱,都沒有讓人遭受宮刑更為下等,司馬遷以「重為天下觀笑」、「極矣」,表達他承受的恥辱達到了極限。

他形容自己身懷隨侯珠、和氏璧(戰國時兩件極其珍貴的珠玉),也擁有如許由、伯夷的高貴品行,但因腐刑使他不能引以為榮,反而招致外界的污蔑與嘲弄。他想到:周文王被囚於羨里,被拘而推演《周易》;孔子周遊列國屢遭艱險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寫出了千古名篇《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作《國語》;孫子遭受臏刑,論著《兵法》;呂不韋被放逐蜀地,編撰《呂覽》流傳後世……

在這樣的極限情況下,無論多麼屈辱和卑賤,他都要求自己活下去,完成天官記史論著著大任。由此,一部時間跨越三千多年的史學巨著問世,這就是《史記》。

一段「圯橋進履」,引出三個不同的主角,從中既可見張良的「難忍能忍」 、司馬遷著史忍辱的背影,還可以見到悟空的能忍之心。三個毫無交集的角色,在虛實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因為能忍難忍之事,使他們結下跨越時空的奇緣。張良的大忍助劉邦成就帝業;悟空的大忍,助他成就鬥戰勝佛;司馬遷的大忍,助他成就傳奇史書。大忍之功,真是奇哉偉哉!#

責任編輯:李婧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