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坤:她眼裡為何飽含晶瑩的淚水?

人氣 981

【大紀元2015年11月12日訊】這個戴著耳釘,臉上長著青春痘的年輕女孩和昂山素季、吳登盛一起登上了(Facebook)的頭條。她雙手緊扣,眼裡飽含著晶瑩的淚水,她的喜悅讓這個世界為之歡呼,她只是緬甸千千萬萬普通的選民,她們用手中的選票,來改寫緬甸的歷史,她們用手中的選票,來告訴世界,她們是這個國家今天和未來的主人。

據緬甸《金鳳凰》11月5日報導稱,美國CBS News電視臺在對執政黨現任總統吳登盛進行採訪時問道,這次大選會不會出現1990年反對黨獲勝卻沒能向其移交政權的類似現象。吳登盛表示:相信本次大選絕對不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堅信即將舉行的全國大選能實現自由公正的大選。吳登盛還表示,和民盟領袖昂山素季雖不是合作夥伴,但也稱不上是敵人。無論這次大選結果顯示誰獲勝,他都會公正的移交政權。

緬甸大選被認為是25年來最為自由和廣泛的選舉,也是緬甸自2011年逐步民主化以來的首次大選,選民投票積極性高,相當踴躍。大選共邀請了1,000多名國際觀察員和近萬名國內觀察員,中國外交部亞洲事務特使孫國祥率領中國觀察團應邀觀察大選。

11月7日,孫國祥在接受中緬媒體聯合採訪時表示:「作為緬甸的好朋友、好夥伴、好鄰居,我們接受緬甸的邀請,作為觀察員來觀看、觀察這次大選,對於我和我的同事們也是一次學習和瞭解的好機會。我相信,緬甸方方面面已經做好了的準備,我們衷心希望這次大選能順利進行。」

孫國祥這番話,無疑讓十幾億國人感慨唏噓!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誕生。100多年後,緬甸大選邀請1,000名國際觀察員進行監督,中國的觀察員身臨其境聲稱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豈不讓人感慨唏噓?!

此前,8月27日,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曾撰文指出:這個世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民主嘗試,中國的民主也是真實的、有效的民主形態。由此,我們必須理直氣壯地說,中國才是最大的民主國家,中國還是民主治理比較廣泛而又有效的國家。

中國是不是民主國家?得看看有多少人有權選擇國家的政治制度。所謂民主,就是選民根據自己的利益和意願,來投票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領導人,當然民主還要有一套體系保證選舉程式的公正。事實上,現代文明社會的基石就是建立在普通民眾的認知之上。

緬甸雖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因為產生了昂山素季倍受世界關注。昂山素季沒有權力,沒有金錢,沒有官銜,卻一度成為亞洲最有力量的政治領袖和精神領袖。軍政府控制的媒體曾將她描繪為「叛徒」、「妓女」、「奸商」、「癮君子」、「CIA間諜」、「帝國主義的傀儡」、「西方時尚女孩」以及「耍政治特技的公主」。但最終人們發現,她只是一個為緬甸人爭取基本權力的柔弱女子。

今年70歲的昂山素季,曾被軍政府軟禁20年,昂山素季的罪名是因為追求緬甸的民主和法治。正如昂山素季在日記中所寫:「我的家庭的分離,是我爭取一個自由的緬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

昂山素季不僅是緬甸反對黨領袖,更是緬甸的一面旗幟,她的威望她的形象要遠遠超過緬甸掌權的軍方政要。作為緬甸「國父」昂山將軍的女兒,昂山素季15歲先後到印度和英國留學,1988年,在國外生活近30年的昂山素季回到仰光,照顧因中風而病危的母親。時值緬甸人民發起反抗軍政權的遊行示威,遭到軍政府的殘酷鎮壓,兩百多名無辜民眾死難,在舉國上下彌漫著悲憤的氣氛中,緬甸人紛紛要求昂山素季站出來領導這場挑戰暴政專制的民主運動。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萬群眾在瑞德貢大金塔西門外廣場集會。集會上,身著一襲雪白長裙的昂山素季,第一次面對民眾發表演說:「作為我父親的女兒,我不能對正在發生的事情視若無睹。」從那一刻起,昂山素季與緬甸的命運便絲絲相扣了。儘管她並不喜歡政治,而更想當作家,「但是,我參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廢。」這位外表清秀、身材單薄的女子,沒有權力、沒有金錢、沒有官銜,卻贏得了數百萬緬甸人的支持和信賴。

1989年4月5日,當她和她的同伴一起走上街頭,一隊士兵擋在了她的面前,威脅說如果再往前走就要開槍,昂山素季要求她的支持者們站到邊上,獨自一人毫無畏懼的挺上前去,面向黑洞洞的槍口,以一個柔弱之軀對峙一群手按扳機的軍人。對於這種勇氣,她曾說:「實現民主不要僅僅依靠別人的勇氣與無畏。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作出犧牲,去成為一個無畏的有勇氣的英雄。只有到那時候,我們才能夠享受到真正的自由。」

也在這一年,昂山素季組建了「全國民主聯盟」,1990年,全國民主聯盟首次參加大選,獲得壓倒性勝利,按理昂山素季應該成為這個國家的領袖,但是,軍政權對大選結果不予承認,導致民盟從未執政,而昂山素季在那一次大選後一直被軍方監禁了20年。

1991年,昂山素季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委員會認為,「她的鬥爭是近幾十年來在亞洲所表現出的公眾勇氣的最傑出的範例之一」。但她因遭軟禁而無法親自領獎,只好讓兒子代為發表答詞。答詞中引述了昂山素季的名言:「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眾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鬥爭。它是永不停止的人類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自然屬性的瑕疵。」

2011年3月,統治緬甸20年的丹瑞將軍將權力移交給略顯年輕的軍方將領吳登盛,緬甸的民選政府才宣告成立。這個新成立的政府裡,部長幾乎全部由軍人佔據。當時,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一名成員嘲諷道:「我看到的是,將軍們正在系統地通過立法來保持權力。」

2011年10月12日,昂山素季獲得了自由,甚至還應邀與總統吳登盛一家共進晚餐,並成功補選為國會議員。更有意義的是,緬甸嚴密的網路管制消失了,報刊發文不用再提交審查,對政治、宗教出版物的審查也被取消,所有出版物無需事前審查批准即能出版。緬甸媒體稱這是緬甸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天」「對緬甸所有新聞工作者來說,也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登盛政府執政下一次鼓舞人心的進步。」緬甸總統吳登盛向媒體表示,緬甸改革「決不會走回頭路」。

一位緬甸歷史學家認為,這些改革「之前不敢想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半個世紀以來緬甸為追求美好未來進行的最好的改變」。緬甸以令外界驚訝的速度和力度發生轉變,從一個被廣泛視為「軍政權高壓統治」的國家,轉身推行由政府主導的政治民主改革。

這場改革,是由軍方內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競爭驅動,在沒有任何明顯徵兆的情況下,突然開始發力改革。種種跡象顯示,改革是從統治者內部發起的,正是由於丹瑞將權力交給曾任將軍、後成為民選總統的吳登盛,緬甸才開始了這場令人矚目的改革。直到目前,丹瑞將軍為何交出權力仍然沒有被完全解釋,而站在吳登盛身邊與他一道領導改革的前軍方將領們,相對都更年輕。

緬甸的改革,被視作一場斷斷續續改革的延續。1993年,軍政權曾啟動過立憲進程,並持續10餘年時間。2003年,軍政權宣佈實現民族和解,推進民主進程,並公佈了民主路線圖。2007年國民大會雖然很快被關閉,但不到一年之後,2008年2月,緬甸公佈了新憲法,並宣佈選舉,吳登盛當選總統,正是這次選舉的結果。

探究歷史不難發現,緬甸有著遙遠的民主體驗,甚至,在二戰開始以前,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就成為東南亞最早引進議會制度的國家。當緬甸人沉浸在大選的喜悅之中,中國人卻陷入一年一度的瘋狂搶購之中,在一個沒有選票的國度,自我折騰自我陶醉是最好的結局,至於國家走向何方至於自身的政治權力,基本上沒人去關心,千年來國人這麼走過來,似乎也習慣了這樣的日子,哪怕世界上沒有選票的國家早已屈指可數。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緬甸大選 昂山素季全民盟有望大獲全勝
昂山素季勝券在握 民心思變與改革太慢
緬甸大選  台國合會:強化台緬合作
等不到大選結果 緬反對黨:當局玩花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