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土家野夫的《友誼賦》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2月16日訊】席勒當年寫頌詩《自由頌》,背後有一个典故:他因劇本《強盜》受暴君迫害逃亡曼海姆城,負債累累,貧病交加,四處碰壁,走投無路,正辛酸而絕望時,收到克爾納從萊比錫那座偉大城市的來函,邀請他前去避難。此後席勒受到克爾納及其好友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質上的幫助,他倍感人間友誼之珍貴和生活之美好,偉大的詩篇《自由頌》就是那時產生的。這首詩也感染了貝多芬,多年之後,貝多芬終於將之寫入他的最後一部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成為終曲大合唱,並將標題改為《歡樂頌》。野夫之所以寫下這篇友誼賦,是因為他此前為一位良心犯送牢飯,需要再有六個人,每人出借5萬人民幣。時間很緊,野夫無奈,上網三句話說明需求,並出面擔保。這事本來懸,慢說野夫無法細說其詳,即便知道受益人是誰,世無道,誰認識誰?誰願意為他人負擔?結果不到10分鐘,數目湊齊了。

野夫說:他一生沒向朋友們開口言借,為救個義氣兄弟,力有不逮,才向江湖拱手,就不一一叩謝了。又說,以自己的自由換盲兄之自由的人,是為俠。魯迅說,鮮有敢於撫哭叛徒的吊客,我們努力致敬於此。

「天下還是義人多,老夫淚下感恩!」

言罷不休,野夫為素不相識的人們的義舉,揮筆寫下這了篇《友誼賦》:人生天地之間,為萬物之靈長,然其孓立斯世,何孤獨而愴然焉!故上窮九天汗漫,下極八荒寥廓,唯求道義相一,志趣相投,心意相合者,引為知交。凡知交者,聲氣相求,甘苦與共,風雨同行;情義可比肩,不渝若金石,滄桑不變,歷久愈親,知交之見於世者眾矣。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交之見於雅士也;太白子美,詩酬歌頌,知交之見於騷客也;鮑叔管仲,隱鬻舉賢,知交之見於廟堂也;玄德關張,義結桃園,知交之見於君臣也;如晦玄齡,杜斷房謀,知交之見於同群也;正風曲洋,琴鼓簫和,知交之見於江湖也……芸芸眾生,悠悠萬古,其所不勝盡舉也。知交相對,暢敘款曲,須有酒也!或細斟慢飲,淺唱低吟,或鯨傾豪吸,笑談風雲,人生之樂也。一切萬有,緣起緣滅,人生聚散,世事浮沉,所賴情義相牽於寸心,知交守望於斯世。感恩惜緣,人間有愛;玉壺冰心,知交有情。如歌歲月漫漫,如酒情懷彌珍,願與天下義人,且把杯酒,飛歌樓頭,飲盡萬丈紅塵。

我前不久採訪過野夫,聽他擺談中國江湖蒼生、民間義氣及其精神資源和傳承流脈。從前知道他是風檐展書讀的作家,採訪完知道他更是古道上一路披著顏色揮染世界的俠客。我讀這發自肺腑之文字,覺得背後是野夫個人信譽的證明,也是大陸良心不泯,只要給個適當的環境就會噴薄而出的證明!當今大陸社會状况之困厄和人文生態之荒蕪,十八世紀的德國无法相比,其背後的故事,却比席勒本人的故事更動人。我的故國土厚水深,文化、精神、道德傳統之繼絕存亡並非無望。我祈願,這《友誼賦》和背後的故事,及其意義,有一天能夠成就並照亮中國的自由頌或歡樂頌!

2015年2月12日 嚴冬寒氣逼人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野夫:無所在的故事
野夫:關於時代的幾個比喻
野夫:誰也別想用膠布封住「六四」傷痕
野夫:我一生都渴望擺脫像豬一樣活著的恥辱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