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外媒聚焦中國經濟的飛機不得不迫降

【大紀元2015年05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綜合報導)日前,美國著名資產管理公司凱萬資產首席投資官Krishna Memani撰文稱,中國經濟大幅放緩又看不到底,這也許就是中國經濟的硬著陸。

《福布斯》:中國經濟的飛機不得不迫降

Krishna Memani5月1日在《福布斯》刊文稱,中國的經濟就好像飛在空中的飛機,出口是經濟的右引擎,國內消費是左引擎,現在這兩個引擎都已經損壞了,飛機不得不降落了。

Memani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很明確:經濟在放緩,從出口主導、低成本製造業轉型到消費主導、高科技製造業的過程將是困難重重的。企業會破產,人們會失業。中國的大多數重要市場將繼續依靠央行的救濟,這個過程會是痛苦的。北京的任務就是確保經濟還能維持住。

5月1日發佈的四月份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了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在衰弱。接受調查的大多數企業管理人都報告了四月份的就業人數出現了淨下降。農民工失去了工作,大城市的民眾失去了購買力,而有錢人卻依然花天酒地,這種貧富差別容易導致內亂,這是北京最不願意看到的,在北京的眼裡這就是「他們所定義的硬著陸」。

位於匹茲堡的PNC Financial的高級國際經濟學家Bill Adams認為,中國的經濟放緩是房地產市場導致的,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可能還沒有見底。

《經濟學人》:中國經濟正在降落地面

4月17日,《經濟學人》刊文從房地產、債務等方面分析中國的經濟,文章認為房地產、債務這兩塊烏雲已經聚集在中國上空,隨時有可能降下來,與此同時資本在外逃,公共財政更加緊張,壞賬在上升。

報導稱,中國房地產市場曾經佔到經濟增長的五分之一,過去一年房地產價格已經下滑6%,而且市場沒有對一系列刺激房市措施諸如下調按揭利率作出反應。房地產市場下滑還影響到鋼鐵和傢俱市場。瑞銀經濟學家汪濤估計,建設增長每減少10個百分點,GDP就會下降3個百分點。她預測今年建設增長將放緩5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還被債務拖累。中國的總債務已經從2008年佔GDP的150%上升到今天的250%。這比日本90年代金融動盪前夕的債務增長還要高。現在債務已經堵塞經濟的齒輪,中國現在已經沒有辦法擺脫債務的麻煩,隨著通縮降臨,經濟疲軟,名義增長速度只有幾年前的三分之一。在今年第一季度,名義GDP增長僅僅增長5.8%。

美國《財富》: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

美國《財富》雜誌消息,美國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經濟專家威廉姆•威爾遜(William Wilson)在近日的一個中國經濟研討會上表示,「但從現在的各項數字來看,任何改革都已太遲,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中國經濟已經死亡。」

威爾遜稱,因為中國的銀行沒有準確記錄壞賬,過去幾年間的GDP增長數字一定是經過誇大的,而誇大數量與沒有記錄的壞賬數量相等,可能達到GDP的20%至30%。他強調,債務不會憑空消失,不管是放債方、銀行還是儲戶,最後一定有人不得不為壞賬買單。

威爾遜還提到,出口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大支柱,也已將近破裂。中共官方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貿易在2014年已經連續第三年未達政府目標。而另一個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數據,生產價格指數(PPI)也連續3年下降,通縮壓力明顯。

中國製造業倒閉潮到來

Markit經濟學家AnnabelFiddes稱,從中國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預覽指數(PMI)數值來看,中國製造業產出僅小幅增長,新訂單總數連續第二個月下降。投入和產出價格指數均加速下降,表明製造業通縮壓力加劇,這凸顯了需求相對疲軟的現狀。

中國歐洲商會去年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2013年在華裁員的歐洲公司比例從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在中國削減成本,高於2013年的22%。

韓國有關機構去年11月發佈的數據顯示,在華新設法人的韓國企業2006年為2294家,2008年為1301家,2010年減至901家,2013年減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進一步銳減到368家。這一數據從2006年至今減少了將近9成。

波士頓諮詢公司2012年2月發佈的一份報告稱,在對106家年銷售額不低於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所進行的調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慮或計劃把部份製造業務遷回美國。

在中國加工製造業的大本營東莞流傳的說法是,「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內,至少有不低於4000家企業關門」,但這一說法始終沒有得到官方確認。

東莞本地學者龔佳勇分析認為,「這一輪的倒閉,更多的是產業因素,即傳統代工類工廠依靠的產業基礎不復存在」。

商業見地網稱,中國製造產業發展了這麼多年,大部份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產品技術跟不上市場發展。國內外有很多的現象表明,製造業企業不肯花資本去轉型升級,就得面對倒閉的惡夢。但有試圖轉型升級,但是卻沒有成功的企業。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