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人物

有機加電商 農二代翻轉台東農業

【大紀元2015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龍芳台灣台東報導)務農不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台東青年李奇軍從工程師轉回家鄉務農,以自然農法有機生產,並透過電子通路推廣,短短時間內創造了百萬營收,搖身一變成為「農業新貴」。農委會表示,有越來越多青年農友返鄉,承接父業,走出創業路,也打造專屬的農業新品牌。

農委會台東水保局日前邀請3位台東優秀青年農友李奇軍、羅永昌和呂宏文,分享其創業路。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採取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也都曾經歷二代間的隔閡,但是,靠著「做就對了」的信念,一步一腳印,走出二代農業路。

李奇軍:走出去就有路 做就對了

今年33歲的李奇軍是「清亮生態農場」第二代,返鄉務農那一年才26歲。靠著爸爸生產,他負責加工,銷售及包裝交給台灣好農電子通路。目前生產的有機麻油薑和薑黃粉達到百萬元營收,還有許多人願意排隊等候,但他說,前兩年慘不忍睹。

李奇軍說,產品鋪上通路後,曾因過期而下架回收,或是生產過量而浪費,加上父子二人為了機械化生產爭執不斷,都讓他感到極度挫折。最終憑著「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困難,困在家就難!做就對了!」的信念,努力研究改善,還到台大農企菁英班進修,終於將辛苦過程化為甜美果實。「做就對了!」也成為他鼓勵其他青農的經典名言。

羅永昌:可靠的長期飯票

在台東米鄉池上長大的羅永昌,家裡世代務農,2010年返鄉照顧父親時,看到白髮蒼蒼的父親背影,忍不住落淚。站在田埂上,他發現自己站在花東縱谷海拔最高的地方,祖田是一塊寶地,不能在自己這一代荒蕪,因此,2012年辭職返鄉。

從上班族轉為農夫,不用打卡,但全年無休,還要看老天爺臉色。在謝天敬土儀式中,更學會要對大自然謙卑,友善土地才能永續經營。務農靠體力,感覺很累時,就坐在田邊,靜下心,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繼續做就對了。

因為觀念不同,羅永昌與父親的關係一度緊張。老一輩認為作物生病了就該醫治,但他認為應讓它們自己調適平衡。他堅持不灑農藥和化肥,採用自然農法,讓土地自然肥沃。

要在市場走出自己的路,羅永昌知道要建立品牌。他把白米加上黑糯米,經過加工,讓米不用浸泡,符合現代人營養、快速、方便的需求。「源天然健康米」已逐漸走向國際市場。他要繼續傻下去,希望「農夫小羅」成為可靠的長期飯票。

呂宏文:和爸爸比賽 友善土地

呂宏文原本在金融業服務,為了一圓老婆退休後的農業夢,毅然提早還鄉,和爸爸一起當農夫。一般農夫在意成果和產量,呂宏文在意的是源頭。他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創立「自然主義」品牌,堅持採友善農法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自然農法僅以人工除草,讓作物自然生長,「但是爸爸看到草就生氣」,前3年,兩人因為草而經常吵架。他知道爸爸愛面子,便和爸爸商量來比賽,以不灑藥、不施肥為條件,作物收成時故意輸給爸爸,比賽讓爸爸有了參與感和成就感,接受了自然農法。

呂宏文賣自家農產品,擺攤時也耍心機,他把農產品擺成早餐的樣子,吸引顧客上門。「我的洛神產品差別在於對土地的用心,或許作物成長得慢,但絶對令人安心信賴。」因為處處用心,呂宏文也獲選為農委會第2屆百大青農。

農委會主祕戴玉燕說,青年農民是台灣農業未來的希望,透過與電子商務的結合行銷,打破距離障礙,讓青農收益增加、展現創意,他們自創的品牌把台灣農業的招牌擦得更亮。◇

責任編輯: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