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醫生眼中的東西方醫療體系

兼談新移民在紐約如何看醫

【大紀元2015年06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鄒鳳、林燕紐約報導)「美國的醫療系統跟中國(大陸)、臺灣大體上一致,但還是有點不一樣。」橫跨東、西方兩個醫療體系的醫生都有這種感覺。

作為華裔移民,當然有另一個角度的感受。本期我們邀請幾位橫跨東、西方兩個醫療體系的華裔醫生來談談他們眼中的醫療體系,以及新移民如何適應這個體系,在紐約看醫。

區別一:兩邊見醫生都難,但難得不一樣。

在中國(大陸),你見醫生難度在於前面的預約、掛號。有時候為了在大醫院拿個專家門診,不得不半夜就排隊,甚至只能從票販子手中買號看醫。只要你有「本事」拿到號,後面見醫生就不難。待醫生看診完畢,就是一系列的檢查。

在美國,沒有人會倒賣號,只要你排隊等待就行,但是你幾乎只能在首、尾見到醫生。剛開始,醫生過來打聲招呼,自我介紹一下;然後離開,住院醫生、或者是護士開始做一系列檢查;最後,醫生再一次出現,親自「動手」檢查,可能幾分鐘就結束。

◆支招:入鄉隨俗,多follow別人,聽醫生的建議。羅偉修醫生,曾任臺灣高雄醫學院、婦幼醫院的主治醫師,現在法拉盛開家庭醫生(PCP)診所。他介紹:「美國比較傾向醫生說什麼,病人做什麼。比如在大醫院,我(醫生)說做什麼,大概90%就照做了。」

有時候,華人比較有自己的意見,當然如果你能說出理由並堅持,醫生絕不會強制讓你遵從。

區別二:在中國去得最多的是門診部,在美國去得最多的是家庭醫生診所。

移民在美國看病和在中國看病還真是不同。在中國生病了,大家都直接到醫院的門診或急診看,如果需要住院治療,門診醫生會安排。

在美國看病,首先你得找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就像是個大家長,能幫助處理70-80%的病患需求。如果病情需要,家庭醫生會轉診(transfer)到專科醫生診所或醫院。

◆支招:在美國找對家庭醫生,能幫上很多忙。所以在指定家庭醫生方面,一定要多打聽,比如請朋友介紹、推薦等。一旦定下來家庭醫生,就不要頻繁更換。因為時間越長,家庭醫生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就越瞭解,有時候從細微的表現上就能判斷出背後的隱患。

在語言溝通、病情陳述方面,華裔患者找華人醫生可能更容易避免誤解。「對於剛來美國還沒有身份、沒有保險的病患需要用現金看病,同時還存在語言問題,找華人診所、華裔醫生,溝通比較順暢,比如在常見病、多發病或體檢方面。如果語言不存在問題,那看病選擇的面就寬一些。」在美國行醫20多年的紐約大學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蔣威廉介紹。

幾種常見的醫療保險福利

●1. 有綠卡的低收入人群

有綠卡的低收入人群,可申請紐約州政府醫療補助(Medicaid,俗稱白卡)。有了白卡,可以找家庭醫生診所,做免費健康檢查和健康評估,有疾病可以看診。

持白卡還包括身體健康檢查、在一些藥物和醫療器材上也可享受免費福利,對符合條件的病患還可到福利中心申請護理服務。

前提:如實上報自己的收入而且要符合低收入的條件,便可在州政府機構申請到低收入人群的醫療補助。如果收入超過低收入的要求而申請了白卡,一旦被查出實情可能會被罰款。

●2. 工薪階層

工薪階層一般有公司幫助購買的醫療保險,持保險看病,一般比較方便,他們可以享受到相對好的醫療服務。

●3. 紐約州健保計劃

俗稱奧巴馬健保(可負擔的健康保險),根據個人收入向州政府申報,個人支付一部分,州政府醫療補助一部分,分成鉑金、金、銀、銅四種級別。還有兒童享有的健保計畫(CHIP),孕婦不管有無成分也可申請白卡,覆蓋孕期檢查及生產的醫療支出。

●4. 65歲以上的老年人

65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已交滿十年稅,並達到一定額度,那麼重病可以申請聯邦醫療卡(Medicare,俗稱紅藍卡),但是要到私人醫療保險計劃網絡註冊。如果配偶不幸過世,其社保福利作為配偶還可以使用。

責任編輯:孫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