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藝術中的夢境與夢的藝術(下)

【大紀元2016年03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Ingrid Longauerová、張小清綜合報導)(續上篇

繪畫中的夢境描繪與現實並存的時空維度,主人公在非自主的狀態下與神或潛意識的世界相遇。

在古希臘神話中,夢被視作睡神修普諾斯的饋贈——作為黑夜女神倪克斯之子、死神塔納托斯的孿生兄弟,修普諾斯是個頗「曖昧」的神祇,帶來截然不同的幾種禮物:休眠、夢魘,以及預言或預感(常藉由亡靈傳遞)。如果說夜晚的夢中常出現「遙視」景象或人神相會的超然體驗,白日夢則更多寄寓著幻想或想像。

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夢多來自《聖經》、基督徒的幻象、古希臘羅馬文學與神話,以及16世紀末的文學作品《尋愛綺夢》(The Strife of Love in a Dream)。在信仰題材之外,藝術家也常藉夢境來表現寓意、神話,或進行自由敘事。

二、寓言與警言之夢

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Raphael)的《騎士之夢》(Vision of Knight)作於約1504年,對此畫的一種解釋是:騎士夢中出現的兩個女性形象代表了理想騎士應該擁有的三樣東西:一柄劍、一本書和一朵花(象徵戀人)。

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琪羅有一幅傳世的炭筆素描《人類生活之夢》(The Dream of Human Life),描繪一名年輕男子沉溺在不倫的夢境中,背景中的形象代表了七原罪,男子手扶的地球代表人類靈魂在善惡間的搖擺,而天使——善的使者則來到他耳邊吹響長號,把他從不道德的夢境中喚醒。

此畫另有幾幅模仿之作,包括安東尼奧‧薩拉曼卡(Antonio Salamanca,1479—1562)的寓言版畫《夢》(De Droom),以及16世紀意大利畫家繪製的至少三幅油畫。

安東尼奧‧德佩雷達(Antonio de Pereda)的《騎士的夢》約作於1655年。畫中,一個年輕的西班牙貴族夢到了天使。天使手持旗幟上的拉丁文「Aeterna pungit et occident volt」意為:「最終它刺中並迅速殺死了對方。」「它」指旗幟中間描繪的弓箭。這幅寓意畫是典型的巴洛克時期作品,向人提示死亡的不可免。

17世紀荷蘭銅板畫家博斯維爾特(Boetius Adamsz Bolswert)的《一個孩子的時間流逝之夢》(A Child Dreams of the Passing of Time)。

海因里希‧富塞利(Heinrich Fussli)1793年所繪《失樂園》(Paradise Lost)之一幀《牧羊人之夢》(The Shepherd’s Dream),靈感來自彌爾頓的同名詩篇。畫家描繪仙女們正在迷惑一位路過的牧羊人。噩夢的使者馬布斯女王坐在右角,彷彿在準備干擾牧羊人的沉睡。

 

三、神話之夢與現實之夢

意大利文藝復興威尼斯畫家洛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所作《沉睡的太陽神阿波羅、繆斯女神和傳聞女神法瑪》(Sleeping Apollo, Muses and Fama)。

康姆基斯(George H. Comegys)1840年所作《藝術家之夢》(The Artist’s Dream),畫中的畫家正在畫室伏案沉睡,也許是在希求神賜予靈感,這時他看到了歷代大師,包括喬舒亞‧雷諾茲爵士、魯本斯、倫勃朗、提香、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等。

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豐國1854年所作《夢之橋》。

詹姆斯‧埃利奧特(James Elliott)的《孤兒之夢》(The Orphans Dream),作於1855年至1865年。

柯里爾和艾夫斯(Currier & Ives)所作《賽馬者之夢》(The Jockey’s Dream),1880年作。

象徵主義畫家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的《夢》(The Dream):「在夢中,他看到愛、榮耀和財富向他顯現。」

C‧D‧韋爾登(C.D. Weldon)畫、S‧J‧費里斯(S.J. Ferris)1883年蝕刻的銅版畫《夢境》(Dream-land)。

理查德‧諾里斯‧布魯克(Richard Norris Brooke)1893年所作《史瓦尼河》(Way down upon the Swanee Ribber)。

@*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