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金融人士:中國經濟困於「貸」字

【大紀元2016年08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大陸經濟增長依舊不見起色,有財經人士認為大陸目前經濟陷於困境的原因是信貸問題,信貸造成了當今中國的地王熱,以及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等。

香港專欄作家朗然8月31日在香港《經濟日報》撰文分析中國經濟陷入困境時表示,無論是對中國經濟持悲觀態度的業界人士,還是看好中國經濟的人士都相信中國經濟問題的關鍵在於「資金」,雖然圍繞資金有諸多的爭論,但最後這些爭論都歸結到「貸」字上。

這個「貸」指的是信貸。信貸是經濟「活水之徑」,而現在中國經濟出現很多怪現象,這些怪現象都跟「貸」字關聯。

朗然表示,現在大陸經濟界有很多和「貸」相關的詞彙,比如「惜貸」、「抽貸」、「追貸」、「瘋貸」等等,而每一個詞都聯繫著一種經濟現象。

在大陸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惜貸」成了一個流行詞彙,「惜貸」指銀行捂著資金不願放貸。中小企業從銀行貸不到錢,沒有資金的支持,不能維持正常生產,他們的處境更加困難。

「惜貸」還好,拿不到錢,大不了不追加生產,「抽貸」對中小企業來講是致命。「抽貸」是信貸資金沒有到期,但銀行認定企業經營出現風險,要求提前抽回貸款。遇上「抽貸」而無法緩解的,會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只好關門。

「追貸」就是銀行要完成信貸指標,必須把錢放出去,這就要對其認定沒有風險的企業追加貸款。拿到這些錢的通常是大型國企。而在「去產能」政策下,大國企一般都不會擴大再生產,拿到錢最好的辦法是買資產,而最好的資產就是土地。這就是各地地王頻現的原因,而造就地王的主要是國企或國企的子公司。

至於「瘋貸」,說的是個人住房按揭的狂增。據中共央行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個人住房貸款增加將近3萬億元人民幣,加上住房與土地開發貸款將近4,000億元人民幣,房地產貸款合計有3.4萬億元人民幣。

朗然認為,如果只是從那「貸」字上看這些問題,會認為銀行是問題之源。但是在中國經濟中,貨幣超發、中小企業融資難、大國企造地王、出現地產狂潮、經濟「脫實向虛」等諸多問題其實互有關聯,因為今天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問題,資源出現錯配,關鍵還是政府與市場的角色都沒演好。

中國經濟增長從去年開始持續下滑,製造業和出口持續疲軟,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中共央行加大貨幣投放,希望這些資金可以進到實體經濟中,刺激製造業增長。

但是銀行對充滿活力的民間中小企業又「惜貸」,造成民間投資增幅上半年大幅下滑。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旗下的《國際金融報》稱,「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平穩,但投資乏力,特別是民間投資出現斷崖式下降,上半年僅比去年同比增加2.8%,最後一個月甚至進入負增長。」

而能夠拿到銀行低息貸款的國有企業要麼用錢去炒樓市,要麼把錢存到銀行,要麼把錢放到平台借給需要資金的民間企業獲利。

所以,央行對市場的巨額貨幣投入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卻吹大了大陸的房地產泡沫。

海外實事評論員石久天認為,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江澤民當政時期,大陸從1980年代末(江澤民執政之初)大規模印鈔、過度依賴信貸投資,但是為了追求短期增長,大量資金沒有用於發展實體經濟、研發技術等,而是流入了房地產市場和股市,逐漸導致如今的產能過剩、實體經濟衰退。再有,中共狂妄本性使它根本不相信甚麼市場規則,中共甚麼都要管,所以違背市場規律行事,所以在中共體制內經濟不可能搞好,只有解體中共,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好轉。#

責任編輯:李默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