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畫家楊翠華 臨摹希望的花

畫家楊翠華作品靈感源自正統藝術的思維與個人平日修為,醞釀多年的繪畫甘露,吸引莘莘學子細細品味。(陳柏州/大紀元)

【大紀元2017年1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去年3月分,台北商業大學內舉行一場名叫「千年之約」的個人畫展,畫家楊翠華勤而不倦地分享創作動機,她說,作品靈感源自正統藝術的思維與個人平日修為,其醞釀多年的繪畫甘露,吸引莘莘學子細細品味。

如成語「春華秋實」中的「華」字,代表著春天盛開的花朵,楊翠華因姓名內的「華」字關係,與花朵結下了深刻的緣分。在她的繪畫作品中,常以花朵為題,不只有荷花,還有牡丹與茶花,楊翠華說,「我喜歡花花草草,因為它們沒有太多複雜的想法,特別喜歡畫花。」

花的氣質 源自態度

被楊翠華詮釋的花朵們,總是姿態萬千,其中,有一幅以牡丹為題的佳作,是楊翠華親自前往日本東京上野,將所見描繪而成。畫中的牡丹盡顯晶瑩質感,散發純淨靈氣。不過她說,台灣不少知名景點也有牡丹,常令她感到俗豔,因為外在環境會影響著花朵,人們對花的態度,也決定這朵花的氣質。

楊翠華接著說,古人賞花遠觀不褻玩,對花抱著一種尊敬的心態,如同她在日本上野所見,遊客們只是觀賞著花朵,以「心」賞花,讚揚花朵的美麗;而在台灣,人們搶著與花朵拍照,希望鮮花襯托自己,想著人比花嬌,卻忽略花朵的感受。

楊翠華說:「被人類尊重、感受到正面能量的花朵,通常氣質較為脫俗,反之,就可能感受不到內在氣質。萬物都該被尊重,所以我對臨摹的主角也會心存感激。」

畫家楊翠華的油畫創作《紅蓮》入選第二屆新唐人電視台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陳柏州/大紀元)

實技法 形神兼備

不只是心態,繪畫技法上的選擇也是影響畫作氣質的關鍵要素。楊翠華的作品採取寫實這項傳統繪畫技法,她說,想把畫作的內涵充分地傳達給觀眾,加強這項繪畫基本功是必要的,這樣才能讓畫作形神兼備,也是尊重畫作的一種表現。

楊翠華2013年的油畫創作《我的父親》,便將父親的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這幅畫作也獲得2014年紐約新唐人電視台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優秀獎。

畫家楊翠華2013年的油畫創作《父親》,將父親的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這幅畫作獲得第四屆新唐人電視台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優秀獎。(陳柏州/大紀元)

她談到,這幅畫的內涵想表達從小到大與父親之間的深厚情感,如果不靠著寫實的繪畫基本功,去描繪父親皮膚上的皺紋與光澤,以及眼神內的慈祥,就無法說服觀眾。

現代的社會相當不平和,楊翠華想藉著藝術創作方式,傳遞正面能量,帶給社會溫暖與希望,因此,寫實技法成為她鍾情的創作方式。楊翠華說,真正的藝術是必須得讓人看得懂、起到價值分享的作用,才能真正啟迪人心,帶給人力量。

畫家楊翠華的油畫創作《舞在山脈水月中》從入選第四屆新唐人電視台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陳柏州/大紀元)

楊翠華接著舉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們的畫作內常見到上帝、天使、馬利亞與受難的基督徒,這樣的畫面表達著善惡有報的概念,天堂與地獄分別是好人與惡人的歸宿,要人當好人並帶給好人希望,而這樣的藝術得建構在寫實這項繪畫基本功之上。

「寫實是一個相當完美的、無止境的技術,讓畫作本身可以說故事,進而把正面的內涵表現出來;另外,寫實還是種心態,真真實實去呈現事物。」楊翠華說。

盡心投入 繆思湧現

每位藝術創作者多少都有靈感枯竭的時刻,不過對楊翠華來說,只要做好功課,盡心投入,就常有神來之筆,達到出乎意料的結果。

有次她的老闆問她,有沒有神來之筆的經驗?楊翠華回憶,檢視歷年來的創作後發現,沉浸在繪畫當下的喜悅時,常感到有股力量在推動著她,作品完成時,反而會驚覺,「原來我已經畫完了。」

楊翠華分享繪畫前所下的功夫,她會先確定好主題,接著搜集素材,她談到,曾有次主題是茶花,她一早便帶著咖啡上陽明山,觀察花的生長,並拍照記錄,接著改前往平溪,比較不同生長地的花朵彼此間氣質上的差別。

用整個花期的時間做功課後,才會選一個寧靜的時刻動筆創作,楊翠華說:「這樣雖然不會有靈感的問題,但我時常覺得技巧還不夠爐火純青,會想加強與突破它。」

今年主題 正面人物

2016年的開始,美濃發生地震與日前的內湖小燈泡事件,讓楊翠華感到社會的混亂與動盪,而今年她想以水彩進行一系列創作,主題則會圍繞她昔日在美國紐約所見到的烏克蘭法輪功學員。

楊翠華解釋,法輪功學員們穿著傳統服飾並以鮮花做髪飾,相當優雅美麗,而他們又有一顆善良與純正的內心,是相當合適的主題,「今年我想以正面的人物與景物作為創作方向,充實每個人的心靈世界。」她說。◇

畫家楊翠華的水彩畫創作《祝福》,主題是她在紐約所見到的烏克蘭法輪功學員。(陳柏州/大紀元)
畫家楊翠華(後)分享創作動機,作品靈感源自正統藝術的思維與個人平日修為,醞釀多年的繪畫甘露,吸引莘莘學子細細品味。(陳柏州/大紀元)

責任編輯:韻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