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孔子與中國服飾(2)

後人根據文獻記載加上臆想繪畫的孔子玄衣。(公有領域)

《易經》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中國服飾自古就與中國的政治倫理和禮樂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九家易》曰:「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禦寒暑。至乎黃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虞翻曰:乾為治,在上為衣。坤下為裳。乾坤萬物之縕,故以象衣裳。乾為明君,坤為順臣,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故『天下治』。蓋取諸此也。」

黃帝是中國傳統服飾的始祖。黃帝之前,人們穿的是獸皮及麻葛短衣,抵禦寒酷暑。從黃帝開始,製作了正式的衣裳,垂範天下。上為衣,取象於乾,居上覆物;下為裳,取象於坤,在下含物。乾坤收藏萬物,所以能取象於衣裳。乾坤有道,乾為明君,坤為順臣,治理百官,體察萬民,所以能「天下治」。製衣的道理大概也是從這裡來的。

也有道家的觀點認為黃帝、堯、舜氏設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職,各盡其力,終致天下太平,以至於垂拱而治,無為而成。總之,皇帝將服飾作為一種禮儀與制度,教化天下,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黃帝作衣裳應為中華漢服文化的起始。

《儀禮.士冠禮》記載,「黃帝作冕旒」。傳說黃帝制定服飾制度,「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形成完備的服制。《周禮》規定的服飾制度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韓康伯註:「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尊坤卑之義也。」五禮之中,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各有不同的禮服。

孔子重周禮。《論語》中,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於夏、商二代,豐富多彩。孔子也遵從周朝的制度。

明神宗十二章冕服像。(公有領域)

《尚書.虞書.益稷》記載,舜帝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這是古代天子之服繪繡的十二種圖象,即五帝時期的「十二章」制度。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稱上六章;裳繡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稱下六章。這種「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飾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國之前,持續了近五千年。

十二章紋。(公有領域)
十二章紋。(公有領域)

中國服飾是中國文化和禮儀的一部分。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漢服是右衽,北方少數民族是左衽,正好相反。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由此可見,孔子十分重視服飾禮儀。

孔子曾經批評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狹小(「管仲之器小哉!」), 並且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麽談得上節儉呢?」「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麽還有誰不知禮呢?」

誠然如此,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孔子認為,「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孔子不否定管仲之才,認為他最大的仁德是不用武力「九合諸侯」,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從而保護了華夏文化。@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