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關鍵時刻 彭宏志率豫劇隊再下一城!

人氣: 7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7年04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怡欣台灣高雄報)豫劇團已在南部紮穩根基,借用林娟妃的話說,就是「要能出去跟人家一較高下。」為了讓台灣豫劇團再邁向下一個60年,劇團不斷在專業技術、人才培育以及行銷營運上精進,創造團隊利基。接手劇團3年半的團長彭宏志表示,「來到台灣就是家,我希望豫劇團能再有一個60年」。

目前,是劇團多元發展關鍵時刻,海軍左營中山堂與舊營舍,即將在2019年改建成「南部傳統戲劇育成中心」、「中山堂曲劇院」暨「商業大樓」三大場設,由台灣豫劇團負責營運,但需要自籌款近1800萬元,這對每年大小活動要達200場,總員工50人,其中演員含場面(樂團)、箱管僅30多人,是要如何跳到天荒地老?

團長彭宏志坦言,壓力超乎想像,每天馬不停蹄穿梭各大城市,拜會單位,為劇團爭取合作與曝光機會,跨出國門,劇團行腳遍及歐亞美澳,他的身影就像一位父親,賺錢養家還要為孩子打點未來,因公務員有屆齡退休制,彭宏志不敢奢望太大目標,只想著如何努力達成政府賦予任務,把握當下、為劇團未來鋪軌。彭宏志清楚,面對即將到來的經營轉型,「如果2、3年內,不玩出個東西,讓外面的人去肯定的話,團就會有危機。」台灣豫劇團出身軍旅,渾身堅毅的軍人性格,似乎映照著豫劇團「生於憂患的危機感」與「強烈使命感」推動著向前,是以挺過63個年頭。

傳統式微,戲曲被新新人類視為老古董、舊玩藝兒。劇團編纂林娟妃表示,「未來如果沒有年輕人想承接,恐面臨斷層危機。」再加上,看傳統戲的人日益減少,傳統戲曲需要更多觀眾支持。

豫劇團嘗試多角化經營,未來三大館舍就位,培養劇場需要的多元人才,並發揮南部傳藝平台功能,讓歌仔戲、布袋戲、魁儡戲等團體都能在此展演;發展文創觀光,民眾付費體驗「扮戲」梳妝、出借劇團箱管等,寓教於樂兼籌措收入,有助高雄藝文發展與觀光效益。

此外,為了讓年輕人更親近豫劇,團隊經常辦理文化營、校園座談等活動,讓豫劇普及化,劇團也積極排新劇目,劇本與表演形式與時俱進,新編兒童豫劇《豬八戒大鬧盤絲洞》、《錢要搬家啦?!》;少年豫劇《快打三國》等,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豫劇團也獨特改編莎士比亞名劇,創作「豫莎劇」,以及台灣地方為文本的創作,如《曹公外傳》。

走過一甲子歲月,豫劇在臺灣的深耕奮鬥有了安身立命基地,放眼未來,臺灣豫劇團在南臺灣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在專業表演之外,兼容與地方藝文產業同榮共生,擴展社群民眾與傳統藝術的融合互動,成為南部戲劇文化資源的共享平台。

責任編輯:杜文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