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

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十三)孔子愛禮存羊

倉頡像。(素惠/大紀元)

《論語‧八佾》:「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因此,為世人留下了「存羊愛禮」的典故,這段歷史教誨後人「不能忘本」。孔子崇尚忠恕之道,忠恕二字都以修養人的心性為基礎。

《論語‧八佾》的記事開篇就提到孔子批評魯國臣子季氏僭越禮制,竟然將天子祭於宗廟的「八佾」舞在自己的家廟的庭院之中,所以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為人的行為來自人的心之所想,當外顯的行為都能僭越君臣之間的份際時,也代表了一些不言可喻的心思醞釀已經達到將要滿溢的程度,見此微徵都能預見將有一場兵戈相見、荼毒百姓的政變已然蓄勢待發。因此,孔子發出警言喟嘆道:「孰不可忍也!」

孔子講究心性的修養處處可見,《八佾》中多處提到人的用心,「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對於沒有仁德之心的人,他們就算表面行禮作樂也根本起不到「執政以德」為百姓謀福利的成效。後來林放又問禮之本,孔子回答他說:「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講究的還是用不用心。

再來看一段孔子與學生子夏的問答,子夏請教孔子,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回答說:「繪事後素。」

孔子對於子夏所提的只重外表打扮或形體嬌媚而沒有德行的婦女比喻為就像繪畫得先有畫紙才能於上作畫一樣,不能捨本而逐末。 當時倫理滑落禮制敗壞,連大夫季氏都敢將天子的八佾搬到自己的庭院中,還學天子之禮祭祀泰山,冉有回覆孔子說沒有辦法阻止季氏的僭越行為,因此孔子乃感嘆道:「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指天子才能祭祀的泰山之神會不如知道問禮之本的林放嗎?委婉的隱喻,放縱人心的季氏就算備足了豐富的天子等級的祭品,也無法讓泰山之神接受,遑論受到神靈的護佑。

孔子又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指出了這為人處世能光明磊落的基礎,能不欺暗室也就能不昧良心,那是建構祥和誠信社會的基石,也是個人生命可以不斷層層提升的功課。所以當衛國權臣王孫賈誤解孔子為求權勢而至時,他以明顯易見的灶比喻自己如日當中的勢力,以室內深處的奧來比喻品行邪淫的南子夫人,用以提示孔子該向哪方投靠才能得到真正的權與利。面對這個心中沒有百姓的王孫賈,孔子超然的回答也留給後人一條歸正的道路:「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一語道出真正的關鍵;純淨的心性才能與更高能量的生命溝通,恩賜自然而至。因此,在當時君不君、臣不臣五倫墮落的動亂時代,祭典之禮也不按章法的情況之下,子貢就想乾脆連祭品餼羊(供祭祀的羊)都要將之取消廢除。

《春秋》文公六年《公羊傳》何休注說:「禮,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太祖廟,每月朔,朝廟,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天子在年終要頒發來年的政事書給諸侯,稱為朔政。因為,諸侯領了政令書之後收藏於太廟之中,自新的一年起每月初一(朔日)獻羊祭告於太廟,然後依書上政令而為之,合於君臣之道。天子也會在每月朔日舉行告朔之禮,而祭品用的是牛。然而,魯國君主式衰,漸有不行告朔的情況,所以為官的子貢認為徒留形式,就想乾脆取消祭品算了,沒想到孔子認為留著每月的朔日餼羊至少還能讓百姓知時日,也還能讓後世追源頭知禮制,保留著恢復傳承根本的希望,真是用心良苦。

對照當今的社會,如若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時,就常會讓人假以自由之名,放縱物慾輕忽禮制,認為一些規矩只是拿來約束自由的繩索,往往圖著去之而後快,卻到頭來教出藐視倫理又自私自利的國民,「愛禮存羊」的典故實在值得吾輩引以為鑑啊!@#

點閱【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