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英國歷史系列之(七)

全球霸主2 –世界大國形成的基礎2

流箏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公有領域)

人氣: 53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2月25日訊】17世紀時,英國由君主制變為了君主立憲制,議會取得了穩固的地位和權力。18世紀初,由於歷史進程的發展,在安妮女王的統治時期內,英格蘭與蘇格蘭終於合併形成了不列顛,英國出現了較為統一的局面。接下來,從18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英國在成為世界大國的路途上繼續穩步前進。

全球霸主

按照常規的劃分方式,從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開始,具體為1583年至1783年間,英國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且持續的海外擴張殖民,被稱為是「第一大英帝國時期」。

從1783年至1815年,英國開始大量輸出罪犯等本國人口到大西洋彼岸定居,並戰勝了法國的拿破崙,獲得穩固的世界地位,被稱為是「第二大英帝國時期」。

到了1815年至1914年階段,英國在全世界的疆域已經拓展到了巔峰,帝國領土達到了2.6億平方公里,人口達到了四億,這100年的時期被稱為是「大英帝國世紀」。

然而,到了20世紀初,世界局勢整體發生動盪,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戰後,英國開始去殖民化並失去了昔日霸主的地位,並逐步發展形成為當今的格局。

英國在逐漸成為世界霸主的道路中,必然脫離不開階段初期的鋪墊過程。

王朝的變更

1714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她沒有成活的子女,議會在多位候選人中,最終選定了德國的漢諾威選帝侯(選帝侯是德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身份,有參選「羅馬帝王」的重大權利)喬治•路易繼承王位,成為了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

選擇一位來自德國的國王,主要是考慮到宗教因素。從血緣關係來論的話,喬治一世只能排在王位繼承順序的50多位。但是,在信奉新教的候選人中,他排在首位。其它的候選人絶大部分都是信奉天主教的。

喬治一世(1660年-1727年)是選帝侯奧古斯都和英國前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索菲亞的兒子。

喬治一世(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根據英國的《王位繼承法》,安妮女王去世後,王位應該由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繼承,但是此時索菲亞已經去世,所以王冠就落在了她的兒子喬治的頭上。

喬治一世將自己的漢諾威姓氏和血統帶入了英國王室中,成為了英國漢諾威王朝的第一位君主。

當時,蘇格蘭的詹姆斯二世黨人(Jacobites)企圖推翻喬治一世,擁立前國王詹姆斯二世的兒子,也就是安妮女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做國王,以恢復天主教的勢力及斯圖亞特家族的統治,但是,這次政變很快就被粉碎了。

不會英語的英國國王

喬治一世當上英國國王的時候已經是54歲了,按照當時人的壽命,這算是高齡。

安妮女王唯一的兒子夭折的時候,他已經是40歲了。當時許多人已經料到,喬治一世很可能當上英國國王。

但是,喬治一世是土生土長的德國人,不太會說外語,他只會說法語,英語幾乎一竅不通。

他也不太喜歡英國,甚至表示過,如果不是英國的王冠有吸引力,他不會來到英國。再加上這裡的天氣對於在德國長大的他來說太過陰暗潮濕,所以他當上國王後,經常回到德國居住。

首相制度的建立

在英國歷史上,類似首相的職位早有出現,例如亨利八世倚重過的托馬斯•克倫威爾,伊麗莎白一世重用過的威廉•塞西爾和伯利勳爵等。

這一職位類似宰相,在英語中曾用過「the minister」、「chief minister」、「first minister」來指稱,但是他們的地位權限都由君主來決定。

終於,到了喬治一世時期,由於他的英語口語不太流利,導致他格外倚重自己的大臣們。於是,議會中地位最高的大臣開始獲得了首相(Prime Minister)的稱號及很大的權力。

據記載,喬治一世剛來英國的時候,還能勉強參加內閣會議,但是1718年起,他就不再出席會議,把問題交給重要的大臣去討論。

他跟大臣們交流很困難,一方面是因為他不熟悉英國的政務和傳統,另一方面他只能用法語或者借助翻譯與大臣們交流,很不方便。

所以,大臣們遞交上來的文件,他經常是連看都不看一眼就簽名了,反正他也沒有否決權。而由於國王不再參加大臣們的討論,就需要有人主持討論,於是產生了首相這個職務。

第一個獲得首相稱號的人物是羅伯特•沃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任職時間為1721年至1742年。他是英國歷史上任職時間最久的首相,也是第一位入住唐寧街十號的首相。

英國第一任、也是在位時間最久的首相沃波爾爵士。(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在喬治一世統治期間,君主的權利進一步削弱,英國開始深化變革,逐漸形成了首相統領制的現代內閣政府體系。首相制度是接下來英國逐漸發展為世界霸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宗族的再次挑戰及再次失敗

喬治一世離世後,他的兒子繼位為喬治二世(George II)。1745年,詹姆斯二世黨人企圖再次恢復斯圖亞特家族的統治以及天主教的地位。

詹姆斯二世的孫子查理(Charles Edward Stuart,也常被稱作Bonnie Prince Charlie)在蘇格蘭高地各宗族的支持下登陸蘇格蘭,集結了自己的軍隊,開始向喬治二世發起挑戰。

喬治二世時期的英國議會下議院(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他最初曾獲得過幾次勝利,但是最終,在1746年4月的卡洛登戰役(Battle of Culloden)中,被喬治二世的軍隊打敗,查理則逃回了歐洲。

卡洛登戰役後,蘇格蘭宗族失去了大量的權利和影響力。那些願意效忠喬治二世的族長成為了地主,而其他宗族則淪為佃農,需要為使用的土地支付租金。

後來,英國還進一步實行了「高地大清除行動」(Highland Clearances),許多蘇格蘭地主摧毀了個人小農場(常稱作crofts),開發了大面積的土地用於飼養牛羊。

到了19世紀初,針對高地宗族的這一驅逐行動更為普遍,因此,這一時期,許多蘇格蘭人離開家鄉去了北美洲。

責任編輯:文婧

評論